私德无益,徒增祸患。

文化   2024-06-15 12:13   山东  

人们习惯于讲“行善积德”。那些有志于通过行善为自己和后代积德的人,历朝历代都大有人在。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很多人行了一辈子善,晚来却很苦。

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很多。今天只说下面的这个原因:那就是所行之善、所积之德,都是一己之私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所谓私德,就是以行善的名义,成全了自己的私誉、私利,或者是成全了他人的私誉、私利。

先看一个以前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很多百姓在其它诸侯国卖苦力。鲁国国君就发布了命令,能够将鲁国百姓赎回者,国家给予金钱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外出经商时就赎回来鲁国的百姓。国君要赏赐子贡,子贡辞而不受。世人赞美子贡,说他有美德,是个贤者。但是孔子却批评子贡“恶”。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子贡成全了个人的私德,破坏了公德:一者,破坏了鲁国国君的政令;二者,很多人因为有子贡的榜样,费力赎回人来,却不能堂而皇之接受国君的赏赐。

我们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多。看似帮人忙,或者是做公益,自身的情况却越来越不好。比如:帮助同事私改票选结果,同事当了官;某宗教场所需要花钱才能在里面做义工;将善款捐给某不务正业的慈善机构;无偿捐献的东西,自己需要用的时候必须花钱买;等等。从人道看,确实是行善;从天道看,其实是帮凶。

帮凶者,祸不远矣。

我们需要分得清公、私。公者大德,私者无德。真正的德,从来都是无私的。但凡初心、动机里带有一点点利己之念,其德都会打折扣。若是打着“为公”的旗帜,做着“营私”的勾当,相信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德从何来?无私者,公也。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知本学社
传播、交流优秀传统文化,探求“本”,并力行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