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行为,对其品性不加区分,都是错的。

文化   2024-10-07 10:58   山东  

单纯的一个行为,自身是清静的。比如折断木头,比如做饭给人吃,比如用刀刺入人的身体,,比如素食,比如吃肉,比如对怒目,等等。这种种行为,加上动机、初心、目的等等,行为就不再单纯,就具备了善恶、美丑、好坏等的区别。

比如对人怒目。若是泄私愤,那就是品性低下,行为恶劣,不可取。若是助人向善,如金刚一般,那是除恶,就是善行。

比如用刀刺入人的身体。若是为救人,或者是除瘤、或者是止恶,就是善举。若是一时冲动、故意伤害他人,就是罪恶。

比如素食。自己喜好,在家自食,无关他人,则可取。若是去人家做客,嫌人家大鱼大肉招待,甚至将肉划拉到一边,只选青菜,只怕是招待你的人家不会再让你来第二次。

比如吃肉。除去个人食性的原因,单纯的从环境限制来说,海岛、高原、草原、以及极地附近的人们,必然要以杀生取肉而食。这些地方的人们杀生的行为,不属于恶行。若是蠢笨的教徒们就是坚定的认为这是杀生,这些教徒就是恶行。

所以,人的行为必须符合时机、环境、条件等的需要,而不是不论条件、不讲环境的死板。这种死板的行为,属于“无情”,不是“有情”。坚持死板教条的人们,就是“无情众生”,不是“有情众生”。

儒家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刻意行善即是恶。这里的重点是“刻意”,行善就不是本心,是为了给人看。同样的道理,坚持素食亦是恶,其中的重点是“坚持”,这就是执着心。素食、行善属行为,刻意、坚持等是行为的品性。行为,因为品性的不同,便有了善恶、美丑、好坏之分。

包括人在内,万事万物都有品性。虽然我们说众生平等,但是因为品性的不同,人就有了三六九等的区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人以类聚的生动写照。

前几天发过一个文章,题目是《坚持素食者,成不了佛》,招来一大堆“佛教大德”的批评、甚至是诅咒。他们的重点是“素食是好的”,完全没有注意到“坚持”二字。我想,也许他们非常清楚“素食”是不是真好,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那点信念,以至于一旦说到“素食”就好似碰触了那个痛点,嚎叫着跳了起来,全不管碰触痛点的力度是重、还是轻,只是碰到了,就嚎叫。

品性第一,真实不虚。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知本学社
传播、交流优秀传统文化,探求“本”,并力行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