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为天下先

文化   2024-06-29 10:21   山东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有句话:不敢为天下先。

很多人错误理解了这句话,得出了道家“求后”的道理,从而得出了不敢作为,佐证了“无为”就不不作为的意思。

这是错误的。

如此错误理解的原因在于,将这句话的重点放在“先”上。其实,这句话的重点是“不敢”:“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说:天地间,“不敢”是需要放在最前面的。

为了准确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温习一下《黔之驴》。

以前,有喜欢多事的人,将一头毛驴带到了贵州。因为当地人都不认识,也就没有用处,肉也没有人吃。因此就放生到了山上,任其自生自灭。山上有老虎,第一次见到驴,感觉是庞然大物,就表现得很小心,远远地跟着看。有一次,驴子大叫,声音洪亮,老虎以为驴子要吃自己,就远远地跑开了。但是老虎终归是老虎,先远看,后来就不断接近观察,然后靠近驴子,蹭一下、用尾巴甩一下。驴子受到挑战,便用后蹄蹄之。老虎见了大喜:技止此耳。便将驴子咬死吃了。

老虎的做法,就是“不敢”为先。在没有摸清驴子底细的情况下,保持了小心谨慎的做法。而驴子则相反,受到刺激后,忍不住露了底。

为什么说“不敢”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倡的观点?在后面的章节中,都有交待:不敢为主、反为客,不敢进寸、反退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等等,处处体现了“不敢”的思想。

这里的不敢,不是胆怯,而是敬畏。古人一直说:对天地万物,一定要心存敬畏。老子在《道德经》里,将这种敬畏心表述为“不敢”。

这种不敢是行为上的谨慎,而不是思想上的胆怯。“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句话里,勇,代表的是态度、主观,敢或者不敢代表的是行为上进或退。比如,在酒桌上面对酒,勇就是愿意不愿意喝、想不想喝,敢与不敢则是行为上的喝得多少、喝的快慢。勇于敢,那就是想喝又喝的多,结果就是醉(杀);勇于不敢,就是愿意喝,但一直根据自己的量有所取舍,结果就是不醉(活)。

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是“勇、于不敢”的实际运用。比如,我们常说的“后发制人”,同样都是先不敢、而后敢的具体操作,吃驴子的老虎,就是后发制人。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知本学社
传播、交流优秀传统文化,探求“本”,并力行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