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不受福德。

文化   2024-09-02 12:05   山东  

 

 

题目这句话出自于《金刚经》。此经是佛陀与他的弟子须菩提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留传于世的。在十大弟子中,须菩提以“解空第一”而著。因为须菩提对“空”的理解超过了其他的同学们,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就与其它同学有所不同。比如乞食的时候,戒律要求:从第一户开始,要连续乞讨,且不允许乞讨超过七户,不论乞得多少,都要结束。但是,这位须菩提经常在乞讨的时候,选择看上去比较富裕的人家。同学们批评他,他解释说:穷人家本来饭食就少,再乞讨些来,会让穷人家里更加困顿。他的这个解释就体现了“空”中互相联系、辩证的关系。


《金刚经》是佛陀早期的经传。在此经中佛陀明确提出了“无相”的概念,具体地就是无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无四相中,以“无我相”为最根本的。直到佛陀晚期,才系统地提出“空”的概念。因为须菩提对“空”的理解比较深,因此同学们推荐他代替大家与佛陀问答,能够更好地理解佛陀的提示,然后再启发其他的同学们。


经中是这样记录两个人的对话的。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在这段对话里,佛陀对“不受福德”的解释,是“不应贪著”。简单地说,那就是一个菩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众生,因此菩萨布施,便有功德。但是,因为菩萨所作所为,并不是其想得到的,不是内心求取的,即使有此功德,心里也不生贪、不乞求,因此不受。


在我的理解上,“不受”有两个方面的强调,前面说了是内心里没有贪求的意思,另一个方面则是说,菩萨也不“拒绝”。概括地说:不迎、不拒。前边说的不贪求容易理解,后面的“不拒绝”,则有点费神。这么说,当别人赞美你的时候,你表达了拒绝,其实说明了你认为这个赞美应该属于你,因此你“拒绝”。当你心里不存在属于不属于自己的时候,也就不需要拒绝了。本来就不属于自己,别人赞美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又怎么能够代表自己拒绝呢?


所以,菩萨的作为,都是其本能、自然。因为能够如此自然地、本能地布施,因而才能成为菩萨。做了自然的事情,本来就不需要别人的赞美、不需要有什么福德,因此“菩萨不受福德”。


世人皆欲求福、求寿、求德、求功,虽然都是美好的,但仍然属于内心里的“贪著”。贪,都是欲求,仍然不能让自己解脱。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知本学社
传播、交流优秀传统文化,探求“本”,并力行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