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根尖囊肿的CBCT表现、鉴别诊断及影像思考

健康   2024-10-29 17:10   北京  


作者:
何娟  四川省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

王燕  昆明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

肖鹏  贵州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影像科

戴永刚  新疆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

傅亚婷  乌鲁木齐口腔医院影像科

牛磊 刘静雯  宁夏银川口腔医院放射科

李惠玲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口腔中心

齐建华  邯郸市口腔医院

谢威  洛阳市洛北口腔医院
王虎 胡红英 石宇超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01 概述
在口腔颌面部牙源性囊肿的分类诊断中,囊肿可以分为发育性囊肿、炎症性囊肿和肿瘤性囊肿。
①发育性囊肿是指在牙齿发育过程中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牙齿不能正常萌出,而牙囊持续性扩大,当其范围超过8~10 mm时就可以诊断为囊肿,在以往的疾病分类中又称为“萌出囊肿”;最常见的第三磨牙阻生伴发的囊肿就属于发育性囊肿。
②根尖囊肿属于炎症性囊肿,它不是在牙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根尖肉芽肿液化坏死以后并不能形成根尖囊肿,肉芽肿液化坏死只能形成瘘道或瘘管;这种炎性的肉芽肿可以被认为是“坏肉芽”,组织液分泌的作用是为了清洗病变区的坏死物质,机体不允许不正常的物质在体内存留,会启动修复功能,在其尽可能的范围内主动修复病损组织,由于根尖周围组织液的持续分泌受阻时会形成囊性改变。
③肿瘤性囊肿的诊断目前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一般都诊断为“囊性肿瘤”;如牙源性钙化上皮囊肿,从牙齿发育及发育异常的角度考虑,应该是属于牙囊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异常的一些结构,如钙化、影细胞等,但在X线的影像学表现上为囊肿样改变。另外,动脉瘤样骨囊肿也应属于肿瘤性囊肿,多发生于年轻人,与颌骨发育过程的改变存在相关性。


02 上颌窦区根尖囊肿
从根尖囊肿发生的位置可以分为上颌窦外根尖囊肿和上颌窦内根尖囊肿。
 上颌窦外根尖囊肿   发生于上颌窦外的根尖囊肿,是由于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及颌骨的厚度较大,当根尖区出现根尖囊肿时,囊肿位于根尖区的骨质内,当根尖囊肿逐渐长大,就会推压上颌窦使上颌窦形状变小,锥形束CT(CBCT)影像可见双侧上颌窦形状不一致,病变侧的上颌窦体积变小,是因为囊肿在颌骨内增大推挤上颌窦所致。
 上颌窦内根尖囊肿   如果上颌后牙的牙根距离上颌窦非常近,或者根尖本身就位于上颌窦内,当根尖出现囊肿时,根尖囊肿直接突入上颌窦底进入上颌窦内,由于上颌窦是一个较大的空气腔,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轻,囊肿在上颌窦内可以长得很大后、拍摄CT片时才能发现,有的患者是在开髓后发现有大量的液体反复溢出因而拍片后发现(图1~图3)。

图1  16根尖囊肿突入上颌窦内;左图为拔牙术前,CBCT显示16根尖囊肿形成,压迫推压右侧上颌窦底,导致上颌窦腔变小,可见清晰的骨白线;右图为拔牙术后,引流通道形成,病变内肉芽肿增生,最终可以形成骨修复

图2  上颌窦内根尖囊肿;CBCT显示16、26牙冠修复根管治疗后,16根尖区可见较规则的囊性改变,可见“骨白线”,密度均匀

图3  上颌窦内根尖囊肿;螺旋CT显示16残根,根尖区囊性改变突入上颌窦内,可见“骨白线”,密度均匀


03 上颌根尖囊肿的诊断、治疗及转归

 诊断   上颌窦内根尖囊肿的影像学特征是,囊肿在上颌窦内有较规则的单囊性改变突入,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形状较规则,可以见到明确的“骨白线”是诊断囊肿的典型X线征象,同时可以发现有明确的病源牙,如残根、龋坏或根管治疗后等因素的存在,而且病变的时间比较长。根尖囊肿的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是因为其囊肿内是均匀一致的囊液,囊液分泌以后会向各个方向均匀地扩张,这个生长方式是囊肿与肿瘤的重要区别。

“骨白线”是一个神奇的结构,从名字上看与骨存在关系,从影像上观察也可以见到一条致密的高密度线状影,说明其囊壁可能含有“骨性结构”;但令人惊奇的是,当完整摘除囊壁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时,在病理切片上并没有观察到有骨细胞存在。另外一个神奇的现象是,当囊肿出现感染时,这条神秘的“骨白线”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治疗   囊肿被认为是病理性改变,从临床诊疗原则上是存在差别的。囊肿的治疗可以用水库的“水”和“大坝”的关系来说明,当上游的来水超过警戒线时,就需要开闸泄洪,以减轻水对大坝的压力,而不是炸掉大坝。考虑到囊肿形成以后会对颌骨及周围组织造成的影响,最合理的治疗方法就是引流,当囊液引流之后,机体会很快进行自我修复,肉芽组织会很快生长,就是在影像上看到的软组织增厚征象。由于不伴有感染存在,形成修复性的肉芽肿是机体修复组织必要的方式,肉芽组织形成以后,会按照周围组织的结构进行修复,如骨的形成,这种肉芽组织可以称为“好肉芽”,而伴有感染的肉芽组织可以称为“坏肉芽”。其它类型的肉芽组织如嗜酸性、巨细胞性、浆细胞性等肉芽组织则属于“异常肉芽”,会异常增生,形成各种各样的肉芽肿性改变。

 转归   在追踪的病例中发现,无论发生于上颌窦外或上颌窦内的根尖囊肿,可以采用单纯的拔牙方法,不需要摘除囊壁,效果很好,囊壁的好肉芽组织会形成新生的骨质,获得更多的骨量(图4~图6);而采用囊壁刮除后植骨则容易造成上颌窦开放状态,形成上颌窦内的慢性感染(图7)。


图4  上颌窦外根尖囊肿拔牙引流术后;CBCT显示16拔除,囊肿推压上颌窦壁,囊肿未突入上颌窦;骨壁线不清楚,上份囊壁处有明显新骨形成征象,上颌窦内未见出血或者感染征象

图5  16根尖囊肿突入右侧上颌窦内;CBCT显示16牙根位于囊肿内,可见清晰的骨壁线,形状规则,颧牙槽嵴不连续

图6-A  上颌窦内根尖囊肿(女性,23岁);治疗前小视野CBCT显示26残根,近中根弯曲,根尖区明显囊性改变,密度均匀,有清晰的“骨白线”,形状规则;上颌窦内有明显的黏膜下脓肿征象,位于根尖囊肿上方,呈波浪样

图6-B  上颌窦根尖囊肿26开髓引流后3个月,第二次CBCT显示上颌窦内积液消失,黏膜基本正常

图6-C 上颌窦根尖囊肿26残根拔除后3个月,第三次CBCT显示上颌窦内积液消失,黏膜恢复正常,黏膜下骨形成开始

图6-D  上颌窦根尖囊肿26残根拔除后7个月,第四次CBCT显示上颌窦内积液消失,黏膜完全正常,囊壁下方及牙槽骨新骨形成明显

图6-E  上颌窦根尖囊肿26残根拔除后1年4个月,第五次CBCT显示上颌窦内黏膜完全正常,囊壁下方及牙槽骨新骨形成基本完成

图6-F  上颌窦根尖囊肿26残根拔除种植术后,第六次CBCT显示26植入种植体,上颌窦内黏膜下出血、黏膜变厚征象

图6-G  上颌窦根尖囊肿26残根拔除种植术后10个月复查,第七次CBCT显示26植入种植体生长良好,上颌窦内黏膜下出血吸收,黏膜正常

图6-H  上颌窦根尖囊肿26残根拔除种植术后2年复查,第八次CBCT显示26植入种植体生长良好,行二期修复

图7-A  上颌窦内根尖囊肿;治疗前CBCT显示26根管治疗冠修复后,根尖区超过20 mm囊肿,形状规则,有清楚的“骨白线”,密度均匀

图7-B  26拔除及囊肿刮治术后当天,上颌窦内高密度影为植入的骨粉,上颌窦黏膜下出血征象,矢状位显示前后向斜行液平面征象

图7-C  26拔除术后1年,上颌窦内积液较植骨术后增加明显,考虑上颌窦内慢性炎症



04 上颌窦囊性改变的鉴别诊断
 上颌窦黏膜下囊肿  上颌窦黏膜下囊肿是由于黏膜分泌导管阻塞而形成,不会形成“骨白线”征象,可以发生于上颌窦壁的任何地方,大小不一,数量不同,形状各异,可以同时发生几个囊肿,双侧上颌窦可以同时出现(图8)。


图8-A  16上颌窦内黏膜下囊肿,该牙为冠修复根管治疗后,囊肿与牙根无明确相关性

图8-B  左侧上颌窦前壁可见黏膜下囊肿

图8-C  左侧上颌窦上壁可见黏膜下囊肿

图 8-D  左侧上颌窦上壁及下壁可见2个黏膜下囊肿



 上颌窦区角化囊肿   发生于上颌窦区域的角化囊肿常与第三磨牙存在相关性,其形状常常较不规则,但由于角化囊肿具有上皮岛和子囊的生长特性,不是单纯囊肿液体的均匀膨胀,而是根据上皮岛生长的方向发展,可以形成任何方向的发展趋势;与黏膜下囊肿表现不同,角化囊肿在上颌窦内常常会推压第三磨牙发生移位,它具有致密“骨白线”(图9)。
另一个特征是上、下颌多发性改变(图9),发生于下颌骨的角化囊肿最典型的特征是沿颌骨长轴发展;此外,全身其它部位的改变还可以伴有脑镰的钙化,以及出现分叉肋。上颌骨很少见到沿颌骨长轴发展的角化囊肿影像表现,部分发生于上前牙区的病例可以出现这种沿颌骨长轴发展的征象,这也是和上颌前牙区根尖囊肿的一个重要区别点。


图9-A  角化囊肿,28水平阻生伴囊肿,CBCT可见“骨白线”、第三磨牙阻生及推压移位征象


图9-B  角化囊肿,18倒置阻生位于囊腔内,CBCT可见“骨白线”、第三磨牙阻生及推压移位征象


图9-C  角化囊肿的“骨白线”及第三磨牙推压移位至上颌窦内壁(箭头所示)


图9-D  上下颌多发性角化囊肿(箭头所示)



05 总结与思考

①发生于上颌窦内的囊肿改变需要采用CBCT或螺旋CT检查,根尖片不能显示清楚,有些囊肿是拍片时偶然发现的,并没有临床症状。

②对于上颌窦内根尖囊肿的治疗,采用拔除病源牙的方法比较合理,单纯的根管治疗可能不容易通畅引流囊液。上颌窦根尖囊肿可以不用刮除囊壁,只用拔除患牙就可以达到完全引流的目的,囊壁是上皮细胞组成的结构,上皮细胞不会分泌囊液,囊液是组织液分泌形成的;从上面的病例可以看见,保留完整的囊壁有利于囊肿的恢复以及骨质的形成,同时可以避免口腔-上颌窦瘘形成,影响骨质的恢复。

③“骨白线”到底是不是骨性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④角化囊肿的生物学行为与根尖囊肿不同,由于有上皮岛的形成和子囊的存在,常常造成牙齿的推压移位,而且可以上下颌多发,比较容易诊断。而且角化囊肿的发生与第三磨牙的相关性大,与其它磨牙和前磨牙基本无关,在上前牙区形成的角化囊肿是与双侧腭突的融合及多生牙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⑤从上颌窦黏膜下囊肿的形成机制可以看出,囊肿的形成是由于黏膜中液体流出通道阻塞,组织液分泌后不能通过黏膜上的导管流出,从而形成囊肿,液体的持续生成造成囊肿的逐渐扩大;而黏膜上是没有牙源性上皮的,所以黏膜下囊肿在影像上看不见“骨白线”,所以在以往的资料中被称为“潴留性囊肿”或“假性囊肿”。在上颌窦提升术时造成黏膜下囊肿破裂后形成通道,囊液流出,囊肿消失,上颌窦黏膜回到原来的状态,很少会见到黏膜下囊肿的复发。对于上颌窦内的黏膜下囊肿,在种植时可以有几种处理方式,一是直接用种植体推开囊肿;二是将囊肿直接刺破,将囊液引流出来,冲洗干净后直接种入种植体;三是完整摘除囊肿后再植入种植体。

⑥在上下颌骨内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囊肿”,大多数囊肿的名称都是根据部位来命名的,如根尖囊肿、牙旁囊肿、根侧囊肿等;一部分是根据病理来命名的,如角化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牙源性钙化上皮囊肿等;还有一些则是根据临床表现命名的,如孤立性囊肿、单纯性骨囊肿、静止性骨囊肿等;所以在临床上容易引起混淆,也不容易正确诊断,对于临床治疗也会产生影响;在这些“囊肿”中有些属于良性肿瘤,而不是囊肿。“根尖肉芽肿液化坏死形成根尖囊肿”,这句话是存在逻辑错误的,根尖肉芽肿的液化坏死只能形成瘘道或瘘管,感染后的肉芽组织会被机体的防疫系统自动清除,而后形成新的好肉芽组织进行组织修复,囊肿的形成可以看成是一个机体防疫的过程,囊液是组织液渗出后不能正常回流和吸收的结果,组织液的渗出和流动是为了加快周围感染的清除,组织液的持续聚集加上导管的阻塞就形成了不同形状的“囊肿”,囊肿的大小取决于囊液分泌的速度,形状取决于周边组织的不同阻力,对于囊肿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引流。牙囊的扩大是引导牙萌出的生理性改变,但由于萌出方向的异常会导致牙囊不断扩大,目的是腾出足够的空间让牙齿萌出,在临床上也常常会因为其变大而诊断为“囊肿”,这种现象也需要做相应的探讨和重新认知。









专家简介

王虎教授

王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放射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四川省口腔医学会口腔放射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口腔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口腔医学会标准委员会委员。




编辑:CMT佳境
监制:CMT飘飘



商务合作:刘先生 13521808316


『口腔科普小今 是《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面向大众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平台。在这里有一位靠谱的“小今医生”,希望用说白话、接地气的方式轻松愉快地传播普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提供权威、准确、实用的口腔健康信息。点击关注我们,有眼光!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出版发行,为国内首个正式出版发行且具有国家刊号的口腔领域专业报纸。传播口腔医学专业信息,成为口腔医师的贴身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