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笔画的“国画”

文摘   2024-12-04 18:03   四川  

上一次用炭笔临摹了两幅国画,尝到甜头了,就再来一下。

这次准备临摹的是五代时期画家董源的《龙宿郊民图》,原图基本上是方形,我懒得裁纸了,纵向拉伸一下,因为主要是想要学习一下披麻皴的表现方法,构图上变形一下无所谓。

没有打底稿,直接开干,构图有点偏差没关系。

原图的远山只用了勾、染、点的技法,用硬炭笔平涂模仿染的效果,轮廓线略微加深代替勾,用软炭笔模仿点苔,效果还不错。

右边的山就有点皴线了,皴线比较淡,看不太清楚,但加上之后山石的纹理质感就舒服多了。

因为看不清,披麻皴的具体形态只好自己想当然了,就是画一些近乎于平行,但带有分岔的曲线而已,也画得很淡。

其实这样不明显的皴线,和素描中的排线效果差不多。

这一部分先涂明暗,还没有画皴线和点,就已经有体积感了。

我觉得国画中的顺序应该是先勾后皴然后再染,最后才是点,用炭笔画我觉得先涂明暗,再画代替勾和皴的线条,最后再点的顺序比较方便。

继续涂明暗拉出体积感。

加勾加皴再点一下,效果就出来了,近一点的树木是画出树干线条,然后点出树冠。

这一面坡上的皴线就要明显一点了,画出来真的像西画里的素描排线的效果,我甚至觉得董源的这幅作品,很像是素描风景的范画哈。

谁说中国画不讲究明暗体积的?董源这幅画用明暗表现体积感做得很到位哈,你看右边坡上那起伏的山脊。

近了,点苔的情况就少了,改为画树了,水边平地上那些小人儿也意思了一下。

继续,越来越觉得就是在做素描临摹。

开始画近景,近景的树木,树干是留出来的,用双线勾出,在两边用特软炭笔点叶,效果还不错。

继续画近景。

一丛深色树冠中浅一点的树冠,是留出来的,深色的树冠看上去黑成了一片,实际是有明暗变化的。

完成了,近处的山石在原图中画得很黑,大约是按近深远淡的原则吧,但从空气透视的角度,远处画淡是对的,近处却不能黑成一片,应该是黑白分明反差明显才对,所以我没有照画,而是把明暗差别加大了,一些地方仍然保持比较浅淡的感觉。

中国画的技法有点程式化,以前我觉得这是一个缺点,容易让大家的创作画出来有点千篇一律,而且还容易闭门造车,让许多作品看上去不符合自然特点,挺别扭。

现在我发现这种程式化有好的一面,使得创作难度降低了,在技法掌握比较熟练的前提下,只需要在构图布局上有了创意,具体的山石、树木等等都可以按程式化的技法去完成。

这种方便的技法,可能就是造成许多画家成了师古派的原因,只要向古人学习把什么皴法勾法点叶法等等练熟,好像就可以画一辈子了。

只要多到大自然中走走,多观察多写生,按自己的观察理解去使用技法,应该就可以避免这种程式化技法的副作用,古人中真正画得好的画家,基本上都是“既师古人,也师造化”的。

画画我是不太有天赋的,但这样画风景,似乎对天赋的依赖性不高,要不我再多试一下?


自在的书斋
我是自在,这里有我的书法、绘画以及文章展示,谢谢您分享我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