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主线之外呢?我们就来走马观花地了解一下心理学史上的一些大事件,以及其他一些旁支流派的情况。
心理学开张没几年,1880年代,也即1880到1890年期间,两个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分别对记忆进行了研究,这是最早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的研究。
艾宾浩斯是德国心理学家,他以自己作为实验对象,测试学到的无意义音节的遗忘情况,发现记忆的早期遗忘最厉害,后面就忘记的少了,半小时左右就忘掉一半,几个小时后再忘掉百分之十,几天后又再忘掉百分之十。
艾宾浩斯拿自己作为唯一的实验对象,研究的是无意义音节,推广到一般人群和一般信息的记忆时,会有偏差,但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我觉得艾宾浩斯的发现对于背单词这类的机械记忆是有启发的,可以用来安排复习,比如背完单词的一小时内复习一遍,睡前再复习一遍,然后第二天、第四天、第十天以及一个月、三个月时各复习一遍,总之是在快忘又没忘时复习,应该可以提高复习效率,我试过。
卡尔金斯是詹姆斯的学生,她的研究方向是配对联想记忆,她把一些数字和颜色对应起来呈现给被试,然后拿颜色给被试看,要求说出对应的数字。
大致的结论是,联想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容易记,忘得更慢,也更容易回忆。
之后,在1890年代,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发现了条件反应。
我简单说明一下什么是条件反应:狗狗见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叫做非条件反应,如果总是让一个节拍器在给狗狗喂食的同时响起,久而久之狗狗在只听到节拍器声音时,也会分泌唾液,这就叫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的研究是在外界刺激和行为之间通过实验来建立因果规律,这样的实验绕开了心理活动这个主观性很强的中间环节,更容易做到客观。
同样在1890年代,心理学家比奈在法国的心理学实验室创立了一种对智力进行量化测量的方法,通过让儿童回答不同年龄段普遍能回答的问题,来测量儿童的智力处于哪个年龄的水平。
比如一个十岁男孩能够答出十岁组的全部问题,十一岁组的也能够回答出一半,那么他的智力年龄就是十岁半,除以真实年龄十岁再乘以一百,就得到105的智商,这就是智商的最初定义。
这个定义显然只适合测量儿童智商,成年人的智商测量要另外定义。
比奈开创的心理测量学流派,不仅仅涉及到智力,而且涉及到许多心理指标的量化测量,它在心理学里是一个工具性分支,有点地位超然。
在1894年,西班牙医生卡扎尔发现了神经元,开创了被称为神经科学观的心理学流派,这个流派研究神经元的功能与大脑功能之间的联系。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登场了。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他认为精神病的病因常常是因为曾经受到的伤害,这些伤害不堪回忆,被封锁在潜意识里,自己察觉不到,通过催眠术等手段诱导病人回忆出来,既能够帮助诊断,还有让病人精神放松并缓解精神混乱的治疗效果,这就称为精神分析。
心理问题很多人都会遇到,精神病是最严重的表现,会丧失行为控制的能力,轻一点的心理障碍能够控制行为但控制不住情绪,弗洛伊德的研究方向戳到了大众的痛点,这应该是第一个普及到大众层面的心理学流派,一时间成为了心理学的主流。
弗洛伊德有许多匪夷所思的说法,比如他认为人的行为的真正动机,是隐藏在无意识层面的,其中主要起决定作用的是性动机和破坏动机,他还认为小男孩普遍存在敌视父亲并且想取而代之的恋母情结,小女孩则有类似的恋父情结等等。
弗洛伊德这些观点很吸眼球,但在心理学圈子内部却不太受重视,我怀疑他是精神病人接触太多了,把病态心理推广到了正常人群中。
弗洛伊德去世后,精神分析流派在许多方面做了重大修改,但仍然没能挽救其失去主流地位,精神分析流派至今仍然存在,但已然是小众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