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劲与妍美

文摘   2024-12-22 18:28   四川  
      继续混搭。
      写这一篇的时候,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张迁碑的刚劲,和曹全碑的妍美,具体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好像琢磨出点名堂了。
      不管介绍张迁碑的,还是曹全碑的,基本上都是溢美之词,不讲坏话的,但用词并不一样,还是各有不同。
      介绍张迁碑的,会用到方整、朴茂、刚健、高古、拙朴、雄强等词,也有说张迁碑厚朴中带有媚劲的。
      介绍曹全碑的,会用到妍美、精巧、娟秀、舒展、飘逸、清丽等词。
      这些‘好词’的具体含义有时候说不清楚,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这两个碑刻给人的直观感觉的确是两码事,一刚一柔,对比分明,那么这种感觉具体是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我试着从笔划特征分析了一下,找到三个方面:
      第一,起笔、收笔和转折处方还是圆,方者显刚,圆者显柔。
      第二,横画的中线是直线还是带弧度,直者显刚,曲者显柔。
      第三,长横粗细有没有两头粗中间细的连续变化,没有变化,或者从渐细到渐粗没有过渡,是突变,就显刚,否则显柔。
      张迁碑方笔多,而且常带方角,横画多直,粗细一致或者中间突变,所以有刚劲感,而曹全碑圆笔多,方笔也带圆角,横画多弧形,长横中间渐细而且平滑渐变,像杨柳腰,所以有柔美感。
     刚劲和柔美,是对立的两端,糅合不到一起,为了彼此协调,只能折中,让来自张迁碑的字柔一点,让来自曹全碑的字刚一点。
      来自曹全碑的字我增加了方笔但是带圆角,有弧度的横画仍然带弧,但适当降低曲率,粗细变化仍然有,略微减小变化程度。
      来自张迁碑的字仍然保留方笔,但带圆角,这不是刻意,我写不出明显的方角,部分横画由直变弧,但弧度尽量小,粗细变化偶尔也加一点。
      上面第一行第四字有、第二行公、第四行卿、第五行小,来自张迁碑,但已经比原碑的字柔了一点。
      第一行第二字有、孙、第二行南、仁、迁、第三行寺、分等字来自曹全碑,大体是曹全碑味道,但多少刚了那么一点。
      所有字多方笔带圆角,横画多带弧但不要太夸张,粗细有渐变但也不要太明显,这就是我在刚和柔这个维度上走折中路线的做法了。

自在的书斋
我是自在,这里有我的书法、绘画以及文章展示,谢谢您分享我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