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幅徐渭的《驴背吟诗图》。
觉得非常有意思,驴背上的老者寥寥几笔,神态活灵活现,那毛驴四蹄翻飞,也是动感十足。
于是见猎心喜,用炭笔花了两个小时临摹了一幅。
毕竟工具不一样,长于表现的效果也就不一样,用炭笔去完全模仿毛笔的笔墨,办不到也没必要,所以毛驴的身体部分我是画成有点素描效果的,但整体的那种悠闲潇洒的意境,自认为还是表现出来了的。
这幅临摹画,我觉得是我缺少艺术天赋的证据,临摹得越好,证据就越充分,因为如果没有原图给我临摹,我是画不出这样的意境的。
有人说艺术的天赋就是审美能力,我以为不然。
能够欣赏徐渭原画中的那种意境,自认为审美就不差,什么是审美?就是欣赏美的能力嘛,不然呢?
技法我也不差,能够临摹出那种味道来。
差了什么呢?差了创意,人家想出来了,能够欣赏也能够模仿,但自己想不出来。
艺术的创意,就是能够把自己的审美趣味具象化,变成脑子里的形象,然后借助技法表现出来。
缺创意就是缺天赋,艺术的天赋,并不体现在审美本身,而是体现在能不能具象化自己的审美。
没天赋,很难受。
那怎么办呢?借别人的创意用用啰,反正是自娱自乐,也不怕被人说是剽窃哈。
这是李可染的《榕荫渡牛图》,我觉得创意也很棒,也用炭笔临摹一下。
半小时起形,只画了牧童和牛,榕树没有画,觉得榕树不用起形,可以直接画。
试着表现榕树,软炭笔淡淡平涂模仿国画染的效果,然后用短笔触画成小块模仿点叶的效果,一时有点看不出像不像。
继续,以涂代染有淡有浓,以画代点也有淡有浓,再或浓或淡地画出树枝的感觉,现在好像有那么一点味道了。
嗯,现在感觉模仿得比较到位了哈。
开始画放牛娃和水牛了,放牛娃除开头发用软碳笔画出,其余部分是硬炭笔画的,水牛则是软碳笔画的,笔触比较松散,想要表现水牛身体毛茸茸的感觉,这部分就没有刻意模仿毛笔效果了,按素描习惯来的。
最后画出来是这个样子的,我觉得算是把原画的意境基本表现出来了,看来用炭笔表现国画的味道是可行的,至少一部分国画可以用炭笔去模仿。
李可染擅长画牛,在他画的众多牧牛图中,有不止一幅的水牛形象和放牛娃形象和这一幅里的形象相当雷同,他自己模仿自己,当然不算抄袭,我只是想说,即使像李可染这样的牛人,有了一个好的创意,也不舍得只使用一次,说明创意这东西真不是那么容易信手拈来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