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可消费

文摘   2025-01-14 19:33   四川  
      曾经有十来年时间,我都时不时学学心理学,算是一个业余爱好。
      现在又差不多十年没看心理学的书了,有点可惜,就当作一个话题来聊一聊吧,就是闲侃,而已。
      不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心理学是一门消费科学,今天就聊这个。
      这话里有一个内嵌命题:心理学是科学。
      遇到内嵌命题要谨慎,不小心会被洗脑的,比如你一上来就关注心理学怎么叫做消费科学?可能就在不经审视的情况下,认可了心理学是科学,而不经过理性的审核,就接受了某个观点,就是被洗脑了,不管对方有没有要给你洗脑的故意。
      所以,先来审视一下,心理学是科学吗?
      有些人可能觉得心理学算不上科学,是因为心理学有些说法挺玄乎,想想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女人做梦梦到纪念碑之类柱状物,男人做梦梦到中空的物体,都属于性梦,因为柱状物象征着男性的那个,中空物体则象征着女性的子宫,呃,这是科学的论断?
      但那是百多年前的说法了。
      现在的心理学家们,是很讲科学方法的,总是拿实验结果来说话,不会再像早期那样,拍拍脑袋信口开河了,现在的心理学至少看上去像是科学了。
      看到过一个说法:心理学是一门前科学,意思就是心理学正走向科学,半个身子已经挤进了科学的大门,但屁股和尾巴还在门外。
      现在,我们已经审视过了,到底觉得心理学算不算科学,就无所谓了,因为没有稀里糊涂被洗脑的风险了。
      再来说说什么是消费科学,按我的理解,消费科学的意思是,它可以直接用来消费。
      一般的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没有直接用处,是帮助做事的,学会了用来找工作,然后挣钱用于消费,这属于间接消费。
      对生活乃至人生有帮助的知识,可以直接为我所用,就叫做直接消费。
      许多知识都可以直接消费,比如医生家里人生了小病就不用进医院了。
      而心理学本就是研究我们自己的,医学研究我们的身体,心理学则研究除身体以外的全部,因此心理学中可直接消费的知识,比例肯定不小。
      举个例子:给一个小孩看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妈妈进了房间,把一罐糖果放进柜子出去了,然后一个小男孩进来,把糖罐藏到床下出去了,过一会儿妈妈再进来,这时停下视频问小孩:妈妈来拿糖果,她会去哪里拿?
      这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测试,我们都知道,人们是按照信念而不是事实来行动的,但很小的孩子没有这个认知,所以会回答去床下找,因为糖罐在床下是事实,大一点的孩子会回答在柜子里找,说明他有了这个认知。
      孩子有了这个认知会怎么样?会学会说谎,因为知道改变别人的信念,就能改变别人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有利的结果,比如,犯了错不挨打。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会说谎,说明孩子成长了,而不是变坏了,孩子说谎当然要教育,要怎么去教育,这个心理学知识有没有启发呢?
      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小孩子会依恋父母,但为什么呢?是因为所谓的血脉感应吗?
      心理学通过实验结果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小孩子依恋父母,是为了获得安全感,谁更能够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孩子就会依恋谁,不一定非得就要依恋父母。
      想起一件事,女儿小时候很黏妈妈,在依恋排序里,妈妈肯定在我这个老爸之前,但有一次我们去丽江旅游,有一天的行程安排骑马上山,在知道这一点后,女儿直接就离开妈妈怀抱到我这边来了,而且一直黏着我不放,很明显,在带着她骑马这事情上,她认为老爸比妈妈更靠谱。
      心理学还通过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从小在安全感上得到了充分满足的小孩子,很多方面都发展得更好,更自信、更信任他人、更有胆量,也更具有探索精神,而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成年后心理健康常常出问题。
      心理学还发现,父母都能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的,对孩子成长最好,如果只有一方能够充分提供安全感,那么由妈妈来提供的情况要更好一些。
      了解这些个知识,对于怎样做好父母有指导意义吧?
      聊到这里,我其实并没有建议大家都去学心理学的意思,因为心理学是个坑,这个坑还挺深,我对此深有体会。

自在的书斋
我是自在,这里有我的书法、绘画以及文章展示,谢谢您分享我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