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在民国时期逐渐在生产生活领域里被初步应用,这些科学技术从路径上看,最初多与工业的兴起相联系;从方法上看,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缓慢进程相联系。当时,甘肃的科学技术十分滞后,在工业领域,清末创办的工厂里使用的零星的技术在异常艰难的环境里继续成长。这些技术主要集中在兰州机器制造局内,技术人员也多为外地人士,甘肃本土的科技人员非常稀少。随着民用工业的出现,民用工厂里也应用简单的科学技术,但技术人员人数少,技能有限,掌握的只是些简单的技术。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工厂西迁使甘肃的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里被较多地应用。20世纪40年代,在工业领域比较有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是石油开采,这是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科学技术成果。1935年著名地质学家孙健初等地质科考人员到甘肃、青海等地进行科学考察,经过地质分析,认为玉门有可能是石油储藏地带。孙健初(1897—1952年),字子乾,河南濮阳县人,192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地质采矿系。1938年4月孙健初回到重庆后,撰写了《甘青两省石油地质调查报告》,提交中央地质调查所,经过地质调查所翁文灏的努力,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作出了进一步勘察玉门石油的决定。1938年6月国民政府成立了资源委员会“甘肃油矿筹备处”,1938年10月,孙健初与其他几位科技人员一同前往玉门,进行勘察测绘工作。经过勘察测绘,确定玉门的油矿储藏情况。1939年5月,孙健初在老君庙区主持了玉门油田第一口油井的钻探,成功钻探出石油,日产量达20桶。
1941年3月,甘肃油矿筹备处正式改为甘肃油矿局,孙越崎任总经理,正式开发玉门油矿。孙越崎(1893—1995年),1916年入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科,先后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采矿系深造。曾任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矿室主任,国防设计委员会陕北油矿勘探处处长,河南焦作中福煤矿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湖南湘潭煤矿公司总经理,四川天府、嘉阳、威远、石燕联合煤矿公司总经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员长。1942年11月,玉门油矿已完成生产汽油180万加仑的目标。玉门油矿的开采,有力地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9—1945年,玉门油矿共实现钻井61口,产原油7866万加仑,炼产汽油1303万加仑、煤油511万加仑、柴油近72万加仑,此外还有石蜡等副产品。
在农业领域,由农工商矿总局总办彭英甲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立的从事农作物栽培育种实验的农事试验场于1913年重新开办。到1928年,省政府又在兰州小西湖设立第一农事实验场,并在天水、平凉、武威、张掖、酒泉分设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农事试验场,在兰州河北庙滩子设立河北农事试验场。这些农事试验场主要进行农作物品种选育、栽培技术、肥料种类、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试验,还从国外引进粮食作物、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品种37种,后因军阀混战而停办。直到1938年省政府将原有农林试验机构合并后,又在雁滩成立省农业改进所,同时还在各县设立农业推广所,开始农艺、园艺、病虫害、保土、森林、畜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农事试验场和农业改进所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扩大原来农业品种的生产规模,引进新的农业品种,先后引进了西红柿、马铃薯、甜菜等品种。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相关,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接受了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对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当时甘肃科学技术领域里的成果和一批学有专长的人的积极努力和卓越贡献息息相关,这些人有外籍的,也有本土的。尤其是一些学有所成的本土人士回到桑梓后,为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里的应用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世纪40年代,农业生产领域里的水土保持工作以及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的良好的成绩,都与张心一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张心一(1897—1992年),甘肃永靖县人。1914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国修业于依俄华农学院畜牧系,后赴康乃尔大学农业经济系学习。1926年回国,任教于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后到国民党政府立法院统计处任农业统计科长。1934年到中国银行主办农村贷款,任主任。1940年担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他任甘肃建设厅厅长期间,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致力于甘肃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改造工作,做了几件有意义有影响的事。1940年与中国银行合资创办甘肃水利林牧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省开展了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良畜牧、水利查勘与水文测验等工作。甘肃水利林木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了3个查勘队,在全省分区查勘;设立了7处水文站,记载黄河、湟水、渭河、泾水的水质、流量、流速等情况。1945年11月,在酒泉的金塔鸳鸯池水库竣工,这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大型土坝水库,解决了酒泉和金塔人民长期争水的矛盾。水库的蓄水量1650万立方米,受益农田10万亩。
同时,张心一还支持邓叔群博士在洮河林场树立了一个科学经营林业、保持水土的样板。在兰州徐家山用水平沟、鱼鳞坑种草灌乔的实验,进行水土保持。在年降雨量三四百毫米的地方,发动农民利用荒山发展林业生产,解决群众燃料。在玉门油田建设时期,向主持玉门油田工作的孙越崎建议合理砍伐祁连山木材,保护祁连山天然林水源,并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张心一在甘肃农业林业等方面的成绩,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现实意义。1944年6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兰州访问,给同学张心一带来草木樨等92种牧草子种和“蜜露”甜瓜种子,当时命名蜜露甜瓜为“华莱士瓜”,在兰州试种成功并迅速推广。1965年,经邓宝珊省长提议后改为“白兰瓜”。
在其他领域里,科学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并开始逐步推广,民国21年(1932年),省政府在兰州成立了省立兰州气象测候所,从此,近代地学研究机构出现。1934年,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酒泉设测候所。1935年,省立气象测候所在天水设测候所,次年,在兰州开设第一期气象训练班,培训了一批气象人员。从1937年起,岷县、临洮、靖远、敦煌、张掖、民勤、平凉、庆阳、甘谷等九县设测候所。1941年,省政府将兰州气象测候所改为甘肃省气象测候所,各县测候所悉归省直辖监督。1940年4月,国民政府农林部在陇南岷县成立西北羊毛改进处,下设总务、推广、畜牧、兽医四组,从事羊毛改进业务。1944年,迁总处到兰州,加设绵羊改良推广站,从相邻各省引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将该机构改为西北羊毛改进所。
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全省有西北地质调查所、兰州农业改进所等科研机构,有37名科研人员;另有“科学教育馆”等八个生产性的实验研究机构,有专业人员300余人。
来源:甘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