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从民航局空管局,到地区空管局,一直延伸到空管分局站,各级领导都不止一次反复强调:应努力做好关注管制员(行业员工)思想动态、正确引导行业思想方向以及行业和社会舆情管控工作。
关于这个问题,地区空管局(含)以上的领导究竟做过多么深入的研究,或者说走心程度究竟有多大,常管带不得而知,也不想妄加评论。
但到了空管中心和空管分局站这一级别的领导,究竟有多走肾,常管带可是有了充分的发言权了,因为经历和见识的事实根据太多了。
总体而言,他们始终对下在采取十年前那种简单粗暴但又看起来短时有效的套路:捂眼睛、堵耳朵、封嘴巴和捆手脚的方法。
具体方法,以森林局长为例:在当初还是森林主任的时候,就在干部会上做出“不得阅读、不得点赞、不得关注、不得转发、不得评论”的五点重要指示。
但反过来人家自己呢?
早早地在最初就积极做好了“关注、阅读和转发(给领导)”各项工作,并且美其名曰:掌握第一手信息,做好情报搜集、整理和传递工作,以备不时之需。
并且,在常管带自己的单位,也从一开始就有相关领导也作出过类似“五不”的要求。
尤其是在《秋菊》系列出现之后,各地越来越多的空管分局站(基本覆盖到了全部)纷纷涌现出明明是正式通知但又要求不得做出文字记录的规定:不能在“某些”公众号文章下留言、互动、转发,并且再三强调这是口头通知,不得在值班日志记录。
敢讲不敢记,敢做不敢当……也是没谁了。
从一开始,当常管带闻听此类讯息,都会毫不在意,然后微微一笑,简单归纳: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堵得住别人的嘴,还能真的捂住别人的眼睛?
捆得住别人的手脚,还能真的捆住别人的脑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让人家不阅读,人家就真的不阅读?
阅读又不浪费你家的水电,还需要你们同意?
你让人家不点赞,人家就真的不点赞?
点赞又不会行政留痕,人家怕啥?
你让人家不关注,人家就真的不关注?
人家关注不关注又不需要找你备案,再说了,你自己都能偷偷关注觉得别人发现不了......人家凭什么不这么想?
你让人家不转发,人家就真的不转发?
只不过不能明着转发给你们认识的人能接触到的范围罢了。
你让人家不评论,人家就真的不评论?
只要不在你们眼皮子底下评论就行了,哪怕去评论区都可以随意换个马甲畅聊,你还能有本事知道谁是谁?
这就是为什么常管带要用“掩耳盗铃和自欺欺人”来形容他们普遍的做法。
其实有时候倒也不是因为他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别人当傻子,最后导致自己变得越来越傻的缘故。
也不是因为他们习惯于迷之自信,就真的以为自己的方式行之有效。
只不过是因为:
有些人纯粹就是为了交办上级的任务,既然领导说话了,就算明知道没有用,但规定动作必须得做,否则就在领导那里丢分了。
代表人物就是在《秋菊》系列出现后,纷纷跟风做出要求的那些分局站领导和管制运行部的干部们。
而另外一些人,打心眼儿里是自己本身一直以来就想自发自觉地把手下人的思想控制好,把舆情控制住,但因为本身思想认知和行动能力的水准问题,根本就想不出还有其它的办法,只能采取这种手段。
代表人物就是森林局长和他的同类们。
那么反过来,有人就会问了:既然常管带你说他们的这些做法既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容易遭人耻笑,那么他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接下来,常管带就谈谈自己对于舆情管控的思想认知,不一定对,但肯定有一定的道理和可操作性。
要想搞好舆情管控,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舆情会出现。
舆情的出现,不外乎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有热点事件出现。
第二、有宣传工具推动。
先说第二条,即便有了热点事件,没有宣传工具的推动,舆情就失去了产生的平台。
即便有热点事件产生,但可知范围被控制得很小,压根儿就产生不了舆情。
再倒回去说第一条,即便有了宣传工具,但没有热点事件,依旧产生不出舆情。
别管是多么大的网红、大V和博主,如果整天只是发发:春天来了,院子里的花都开了.......
根本就不会有人搭理。
所以,任何舆情的产生,其内核都是热点事件,其外壳必须要有工具推动。
抓问题抓本质,就是要分析内核是什么。
热点事件,对一个涉及安全的行业来说,大致跑不出三种情况:不安全事件的发生过程、结果与细节、管理上的不寻常状况和能引起行业底层共鸣的问题。
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和细节,这个不需要谈,且不说本身一开始可知范围就会被控制得很好,并且就算是最有力的宣传工具,也不敢随意进行披露。
其根本还是在于可知的推手多半来自于行业内部,即便能够轻易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出于对自身行业的关爱,也不会轻易去捅窗户纸。
所以基本不予考虑,除非形势特殊。
管理上的不寻常状况,这种情况按照正常道理来讲,似乎也不应该频繁发生。
原因是之所以被称为“不寻常”,就从根本上代表着“常规情况下似乎不应该发生,因为违反了行业管理的公序良俗,或者违背了约定俗成”。
然而现实是什么呢?
随着行业管理阶层自我修养和监督约束的不断降低,反而成了当下最普遍发生的情况。
比如对行业不安全事件的瞒报、对被管理对象的不合理打压,以及许多公权力为私利转移服务的情况。
像合肥强迫管制员背诵古文、杭州的干部使用问题、区管中心虚报小时费、西北的学历证书造假、亚运保障期间领导丢失B/W保障证件、空管中心禁止某员工车辆入内、随意对“不听话”人员进行停岗处置、杭州塔台的加岗排班矛盾转移、厦门对管制人员“吹毛求疵”式处罚、杭州的疫情管理不合理措施、中南局团干培训对于某些公众号缺乏事实依据的评判、合肥让管制员“闭嘴”事件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能引起行业底层共鸣的问题,指的是那些长久以来大范围底层群众普遍觉得不合理、不妥当,但又敢想不敢说、敢怒不敢言或者“说了、言了”就会有后果的问题
像摄像头和录音采集器的安装使用、管制员英语等级测试标准的随意更改、标准通话用语大检查的“用力过猛”、特情处置专员的设立、管制员等级评聘和绩效管理、见习管制员小时费问题、变相采购工装、空管中心疫情期间不给值班管制员提供必要的更换床单类卫生服务等等,则属于这类情况。
像这两大类问题,恰恰是现在经常在一定的宣传工具推动下极易形成舆情的问题。
那么这类舆情出现的根本在哪里?
还不是因为这些问题出现或者长期存在的不合理、不应该、不恰当和不正常么?
那么......究竟是不正常的事情,最终导致了舆情的扩散,还是因为有人把这些不正常的事情讲出来、暴露在大众面前才导致了舆情的扩散。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正确的判断和认知:外壳只是表现形式,内核才是根本内容。
那么.......如果你要真的想让舆情不那么频繁出现,或者说是把舆情控制在一个合理可控的范围,是不是应该把主要抓手放在:努力杜绝或者减少不寻常的管理事件发生,逐渐修正和消除某些长期以来引起反向共鸣的那些问题呢?
就像森林局长、高主任之类挨了数落,委屈地跑去某些领导那里喊冤:某某公众号公开“攻击”、“诋毁”我,你们管不管?
一些有智慧的领导就会很客观地提醒他们:“攻击”你、“诋毁”你.......你有没有先从自身找找原因?是不是自己工作中出现了让人能够“指向”和“攻击”的地方呢?为什么人家不去“攻击”、“诋毁”别人呢?
凡事多从自身找找原因......
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
是不是领导在遇到问题时候跟下属说过的最多的话?
现在,想搞好管制员思想作风教育和网络舆情管控的问题,领导们是不是有必要努力先从自身找找原因、解决问题了?
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还在主席台。
是不是该深刻反思一下了?
再另外,常管带再来跟你探讨一下管控手段的问题。
如前面所述,动不动“不许看、不许赞、不许转、不许谈”,既不起作用,甚至还会起反向作用。
在特定的管理环境下,围观群众最大的特点就是像叛逆期的青少年,你越不让我干的事儿我越有兴趣,你越苦口婆心让我做的事我反而没什么劲头儿。
这就好比小学老师跑到班里大喊:每天下午在哪儿哪儿哪儿都有耍猴子戏的表演,那个东西不好看,学校也不让看,你们任何人放了学都不要去看。
原本去看过的孩子还好说,那些原本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个事儿的孩子,如果放了学不绕道儿跑去瞅两眼然后回来议论议论,或者不到处找那些看过的同学打听一下细节......
那才叫见了鬼呢。
你原本如果让人家大大方方观看、评论,而且保证不会因此让人家受到任何责难和处罚。
那么常管带相信:绝大多数行业员工都会实名理性围观、客观评论,毕竟在公共场合,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哪怕是仅仅为了维护自身形象。
现在好了,明的不让干,人家又想干,那就只能注册个小号、换个马甲去围观、去评论,在缺乏了实名监督和自我约束的前提下,恐怕.......反作用呈几何倍数增长。
在常管带看来:如果管理层能够沉下心来,一方面努力减少“不寻常”、“不合理”的管理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不再醉心于使用物理手段禁锢、压制和约束被管理者们的心理需求,即便有宣传工具推动,舆情既不会频繁出现,更不会动不动就失控。
消除了热点事件,宣传工具就会自动失效;
持续出现热点事件,宣传工具你想消灭也消灭不了。
按下葫芦起来瓢,只要围观群众持续保持热情,你绞杀了一个工具,另一个工具立即就会浮出水面。
所以,在这里常管带只提醒一句: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有效沟通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掩耳盗铃”绝对不是管控网络舆情的唯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