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舒芜。
[作家、文学评论家舒芜2009年去世,今年为15周年。特重发此文。]
谈到舒芜,总觉得他是个难得的学者。他原名方管,学名方硅德,字重禹,安徽桐城人。1922年生于读书人之家,其父方孝岳受过新式教育,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古典文学造诣很深。堂兄方玮德是著名诗人,惜其过世很早,未得发展,但对他影响很大。舒芜学历不高,却很早就在大学任教,1938年投稿时始用“舒芜”笔名。他早年喜欢哲学,后来对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兴趣渐浓,而这个才华不久就被人们注意到了。
熟悉中国现代文学的人应该都知道,舒芜的出名与胡风有关,他早期较有影响的一篇论文——《论主观》,就是受胡风鼓励写出并发表的。上世纪50年代胡风遭批判,舒芜把胡风的信件交出来,遂成为一大冤案。此后他被称为文坛“犹大”,受到长久的指责。而舒芜晚年的文章,也并没有出现人们希望的痛哭流涕反省的文字,于是乎有人怨恨,有人谅解。如此尴尬之境,他均泰然处之。
关于那些往事,舒芜一直不太愿意谈,我以为是可以理解的。他逃不脱责任。因“胡风案”,无数人遭受批判,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舒芜是那段历史的参与者之一,虽然他是被动地交出信件,但此举总有悖于做人的良知吧。几年后,他自己也没有逃出历史的劫运。1957年,他被戴上“右派”帽子。在经历了漫长岁月后,他似乎大彻大悟,晚年专心学术,写了许多文章,尤以周作人研究水准最高;对周氏的思想、文本的把握,是一般人所不及的。他讨论周作人,不是孤立的笔法,总能从与同时代人的对比中发现问题。另外,他对鲁迅的理解很深,也能从史学的角度看待胡适这样的人物。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字,都很大度宽容,在沧桑感里蕴藏着智慧。舒芜有史家的眼光,读者从他的语气里,会很自然地嗅出因无奈所发出的诸种感叹。
……
本文未完,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获取完整内容
手慢无!1元即可试读30天,扫码即领
特别声明 财新mini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mini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