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梦蝶。图:视觉中国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老子是神仙般的人物,庄子是得道的真人。作为道家的代表,他们的生活态度达观、出世,他们的人生过得洒脱、逍遥。但实际上,远不是那么回事。
中国士人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著书立说,无不为了济世拯民。老子晚年,决定远离人世,出函谷关西去,守关官员尹喜让他留字,他写下五千言,也就是后人所称的《道德经》——一本治理天下的书。老子红尘未脱,心忧天下。庄子发挥老子思想,写出后人所称的《南华经》。老庄并称,《道德经》《南华经》成为道家经典。老庄思想,有出世的因子,但骨子里却是积极入世。老庄何曾乐逍遥!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诗讥讽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这是不识中国古代先贤之心,是忘记了中国士人的大义。老夫子何苦多嘴,卖弄这个小聪明,示人以短呢?
老子的思维逻辑,是从宇宙观进入治理观,由自然之道进入君王、臣民之道。思想的河流溯源而上,又顺流而下,就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条畅和通达。《老子》一书,紧扣道德展开,主要对象是“圣人”,也就是得道的统治者,进而推及臣民。《老子》共81章,“圣人”一词出现32次,除去个别几章“圣人”一词重复出现,其余的则都作为每一章中立论的落脚点。这81章中,“圣人”主语省略、或以其他词语(如王侯)替代的,约12处。此外,讲道与治国、从政、立身关系的,约24处。毫无疑问,《老子》是面向君王、面向臣子,讲述治理社会的哲学观、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因此,历代王朝、众多的统治者,无不对《道德经》青眼有加。汉代,高祖、吕后、文帝、景帝时期,黄老之术成为国家统治思想。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众多的帝王,都把《道德经》作为“君王南面之术”,治理国家之法,把学习《道德经》作为必修课。
庄子思想本源于老子。《庄子》继《老子》余绪,阐发《老子》思想,将“道”投射到更加广阔的时间、空间和世间,探求天道、地道、人道,聚焦点也是天下治道。他眼观天下(《天下》),心度帝王(《应帝王》《让王》),谈天说地(《天地》《天道》《天运》),筹谋人间(《人间世》)。庄子就像《逍遥游》中那只大鹏鸟,但任它飞得再高再远,看到的却“都是人间城郭”。他看到了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图景……
本文未完,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获取完整内容
手慢无!1元即可试读30天,扫码即领
特别声明 财新mini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mini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