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黄医药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举办了一场面向投资者的医师专家分享会,邀请一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领域的教授及意见领袖讨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前景。
国内ITP的流行病学现状如何?患者人数大约是多少?
我刚看完今天的门诊,差不多看了60个病人,其中ITP患者约占一半。在流行病学层面,很遗憾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都没有中国人自己的流行病数据,通常引用的是海外的每年2/100,000到4/100,000的发病率。这个数据对比我在实际临床中看到的病人数还是偏低的,因为ITP患者数量在我门诊中占了很大比例。整体来看, ITP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率甚至超过了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目前国内采用的是2020年制定的专家共识。通常情况下,连续两次检测血小板低于30×109/L(3万/μL),并且没有形态学异常,可以初步诊断为ITP。关键是排除其他继发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感染等。此外,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也在推广中,我们中心也处理了许多来自全国的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样本。除了血小板破坏增加,生成不足也是ITP的重要机制,TPO(血小板生成素)的检测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
和黄医药我觉得还是非常厉害,筛选和比较之后找到了这个分子。它的IC50值只有0.025,而现有市场上已获批的Syk抑制剂则为0.054。索乐匹尼布展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是一个很好的药理学发现。
我们随后开展了ITP的关键性注册研究,入组患者数量有188例,这对于ITP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样本量。这些患者的ITP病程较长(12个月),且均接受过标准治疗,研究的挑战性较高。
另外最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既往接受过TPO/TPO-RA治疗的患者,索乐匹尼布的有效率高达75%,显示出巨大潜力。我还申请开展了IIT研究。当前,TPO类药物在国内普及迅速,但仍有2/3的患者在治疗后复发,75%的有效率对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索乐匹尼布的快速起效也是其优势之一,通常在一周内显效,而常见的TPO/TPO-RA类药物起效时间一般在14天左右。
设立多个研究终点是因为每个终点都有其临床意义,但是主要终点,我们认为是最具有临床意义的。虽然现有的TPO/TPO-RA类药物和Syk抑制剂类药物总体应答率可以达到70%以上,但持续应答才是真正的挑战。不同药物在持续应答率和稳定性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将持续应答率作为最关键的研究终点,认为这是衡量药物疗效的最重要指标。
在2019年ASH会议上,医生与患者共同讨论了用药方案,最终的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生活安排进行平衡评估。这与患者的个人意愿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通常会与患者讨论这个问题,询问他们是希望每周注射一次以延长药效,还是每天口服药物。目前来看,中国患者更倾向于每天口服药物。
ITP的诊疗难度甚至超过白血病,其发病机制更加复杂。因此,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可能效果更好。从我们现有的经验来看,SYK抑制剂的效果确实更好。总体来看,SYK与BTK抑制剂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从机制上看,虽然BTK和SYK都是激酶,但SYK表达的细胞类型更为广泛,因此在临床应用中,SYK抑制剂可能更具优势。
一般来说,随访周期越长,研究的严谨性和水平就越高。比如随访两个月每周一次,不如随访半年,这样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持续疗效,研究的严格性也会更高。
虽然ITP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其对患者的影响仍然非常大。长期血小板水平在10×109/L至20×109/L,仅为正常值的1/5或更低,这让患者感到极度不安,每天生活在紧张状态中。虽然肿瘤恶性较高,但并不总是立即威胁生命。相比之下,ITP虽然是良性疾病,但如果血小板降至1万/μL以下,可能引发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子宫或颅内出血,这些都是致命性出血。尤其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出血风险比年轻人高出5倍。尽管ITP不是恶性肿瘤,但其生命危险更为直接,类似于心血管疾病,未来也可能发展为一种慢性疾病,因此需要重视其防治。此外,ITP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频繁输血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压力,也对血液资源造成了巨大影响,且输血效果往往不理想。这些都是ITP带来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