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松外·新闵·德之桥】秋季传染病预防:猩红热|2024学年第一学期新闵学校卫生广播第四期

文摘   2024-11-24 14:24   上海  

猩红热

新闵学校秋季传染病预防




 猩红热: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杨梅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临床表现

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


1.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


2.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


3.恢复期


 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不留色素沉着。


4.类型


按要求做好每日开窗通风。室内开窗通风,原则上每天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中央空调应关闭回风,

(1)普通型 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患者属于此型。有咽峡炎和典型的皮疹及一般中毒症状,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1周左右。

(2)轻型 表现为低热或不发热,全身症状轻,咽部轻度充血,皮疹少、色淡、不典型,可有少量片状脱皮,整个病程2~3天,易被漏诊,近年来多见。

(3)中毒型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剧吐、头痛、皮疹可呈片状或出血性淤斑,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周围循环衰竭、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等。此型病死率高,目前很少见。

(4)脓毒型 咽颊局部黏膜坏死形成溃疡,有脓性假膜。可引起各种化脓性并发症和败血症,如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等,已罕见。

按照全新风模式运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健康饮食,保持健康心态,不恐惧不焦虑。



猩红热的传染源

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携带却不发病)



传播途径

1. 空气飞沫传播:这是猩红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

2. 产后感染传播:产妇如果患有猩红热,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将病原体传给新生儿。

3. 伤口传播:皮肤上的伤口或溃疡也是病原体入侵的途径之一。如果接触到患者伤口分泌物,也有可能被感染。

吸血昆虫传播:某些吸血昆虫,如蚊子,也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预防措施

1.隔离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应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儿童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病人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3.保护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4.日常预防:在本病流行期间,勿带儿童出入公共场所。注意通风和消毒,并做到及时就医。




「END」


撰稿|徐敏洁

图片|网   络

编辑|王金华

审核|政教处



和美新闵
本公众平台主题为上海市松江区新闵学校。本平台旨在展示新闵校园活动,推广校园文化,推进学校、家庭以及学校、社会的交流和沟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