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曾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三百年,达尔文、李约瑟是它的超级粉丝
文摘
2025-02-04 18:01
山西
《天工开物》是我国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1587-?)的代表作,初版于崇祯十年(1637),是作者任江西分宜教谕时(1634-1638)撰写而成。它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与《天工开物》同时期的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但与后两者不同,《天工开物》最初的声誉来自海外,尤其是受到日本和欧洲学术界的推崇。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有人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宋应星,字长庚,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生,江西奉新人,大约卒于清康熙五年(1666)。他出生在一个“三代尚书”的没落官宦之家,自幼聪慧过人,精通经史子集。万历四十三年,时年28岁的宋应星便与其兄一起在江西乡试时同榜中举,一时传为佳话,有“奉新二宋”之称。宋应星兴趣十分广泛,他对天文、地理、农业、手工业等都比较注意观察和研究。当科举场中屡受挫折,以致“六上公车而不第”之后,他便幡然醒悟,一方面为官,一方面著书立说,遂成为一名科学上的巨人。《天工开物》共十八卷,附有百余幅插图,涉及30多个行业,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经·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五谷)、《乃服》(纺织)、《彰施》(服装染色)、《粹精》(粮食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陶蜓》(陶瓷)、《冶铸》(铸造)、《舟车》(船车)、《锤锻》(锻造)、《潘石》(煤石烧制)、《膏液》(食油)、《杀青》(造纸)、《五金》(冶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所以中国地质事业莫基人、科学家丁文江曾评价《天工开物》说:“三百年前言农工业书如此其详且备者,举世界无之,盖亦绝作也。读此书者,不特可以知当日生活之状况,工业之程度,且以今较昔,吾国经济之变迁,制作之兴废,亦于是中观焉。”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提到的工具、工序等都详略兼顾,配以插图,阅读起来甚是有趣,这些插图不仅仅是为了带有审美性的愉悦所为,它们和相关文字几乎可以做到一一对照,加上宋应星对以往典籍,如《考工记》《梓人遗制》《梦溪笔谈》《便民图纂》《耕织图谱》等的了解和运用,使得《天工开物》中与工具相关的信息极有价值,也许许多人对《天工开物》的图像比对文字更为熟悉。全书前六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这些内容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中间七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后五卷记述了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其中,分量最大的是农业技术,其次是金属冶铸技术。作者撰写此书,一是向人们系统介绍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知识。他认为天覆地载,物号数万,若每一种知识都靠他人口授,或者亲自去观察,是认识不了多少东西的,所以应向书本学习。二是强调生产知识的重要性,批判那种轻视生产劳动而侈谈楚萍的错误倾向。同时,《天工开物》还涉及许多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简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中都有许多关于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在《五金》篇中,作者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据传,因书中有“北虏”等字样,《天工开物》在清朝被列为禁书,直到民国初年才重见天日。据不完全统计,《天工开物》在全世界已有16个版本发行。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很推崇《天工开物》,将其称为“权威著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天工开物》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还说宋应星是中国的阿格里科拉、中国的狄德罗。《天工开物》主要有四个版本。最早的版本是涂本,即明刊初刻本;杨本,又称坊刻本,是以涂本为底本翻刻的第二版;菅本,是最早在中国以外刊行的版本;陶本,是20世纪以来中国刊行的第一个《天工开物》新版本,在整个版本史上属于第四版,也是比较通俗的一版。此次出版,原文以涂刻本为底本,同时参考了其他几种版本,择善而从。为了便于现代读者阅读,编者对原文做了简明的注释和通俗流畅的译文。囿于能力,书中难免有所疏漏,恳请读者不吝赐教。谦德书院
(本文为谦德国学文库《天工开物》全本全注全译一书前言,标题为编者所拟。)
《天工开物》
原价 ¥ 58 元
现售 ¥37.8 元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