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推荐大家一部读了让您博闻有识,且对社会、世情洞若观火的好书——顾炎武的《日知录》。
几乎每个国人都知道这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出自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的《正始》篇,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句名言,则是梁启超取其语意而广为流行的。
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的著名人物,梁启超对顾炎武十分推崇,他曾说:“顾炎武为清学开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于《日知录》。”
01
《日知录》的“经世致用”思想,
直接影响建立新中国的一代伟人。
中国文化自明清以来,尤其强调“经世致用”,意思是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这一思想的提出,正是来自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在受影响的这些人中,就有缔造新中国的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诞生于甲午海战前一年,他在拯救民族危机的气氛中长大,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堂读到一本《世界英杰传》后发了一段议论: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早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就曾把顾炎武《日知录》序言中有关政治理念和求学方法等内容抄录在自己的《讲堂录》里。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经世致用第一书】
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公开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把顾炎武列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可师”的德智体并重之人。
他在文章中说:“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顾炎武,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
可见他对顾炎武的评价之高。
根据有关记载,当时的他读《日知录序》,全篇不足900字,他就将序言中列举的八个人物一一查明列出,并且研究各自的学术观点。可见他对《日知录》的重视程度。
02
近三百年罕见的经世致用巨作
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
要了解《日知录》这部书,先要认识作者顾炎武。
顾炎武,本名顾绛,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明亡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亦称涂中先生)。苏州府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被誉为清学之祖。
他出身名门望族,高祖、曾祖、祖父都被载入《明史·列传》。他是明朝的秀才,和帝舜、项羽一样,生有重瞳,读书一目十行,超乎常人。适值明末,战乱频仍,顾炎武苦学治国安邦的本领。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五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朝廷。朱由崧在位仅八个月,就被清军剿灭,没有能成为第二个“南宋”。顾炎武侍奉继母王氏,到常熟躲避战乱。昆山县长杨永言发起义兵,反清复明,顾炎武慷慨跟随,并当上了随军参谋。
很快,起义军失败了,顾炎武侥幸逃脱,回家后,继母绝食而亡,临终前告诫他:不做二臣,不事清朝。后期又有明朝皇亲,找到他共反清廷,顾炎武十分想去,但是因为继母亲的丧事,没能成行。
顾炎武满腹经纶,报国无门,就在做生意上,小试牛刀。他曾在山东“泰山副岳”的章丘长白山下,开垦农田,又曾在山西雁门北面、五台山东面开发畜牧业,积累千金财富,富甲一方。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顾炎武精力旺盛,无人能比,从少至老,手不释卷。无论去哪,他都用二头骡子,二匹马运载书籍,经过每处,经常取出随身带的书籍查对。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经世致用第一书】
这部著作是顾炎武用大半生精力撰写而成,他毫不避讳地说:“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认为是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
这部“负经世之志,著资治之书”的巨著,“凡关家国之制,皆洞悉其所由盛衰利弊,而慨然著其化裁通变之道,词尤切至明白”(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叙)。它问世三百多年,始终被学人尊为学术精品,以至成为自清代以来许多文史学家探研的一门显学。
03
成书之后,备受学者推崇
梁启超、吕思勉、陈垣等人力荐
《日知录》成书以后,顾炎武的学生、清初学者潘耒说:“先生(顾炎武)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也。”对其书推崇备至。
梁启超曾高度评价说:“顾亭林为清学开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于《日知录》。”他还说:“亭林所以能在清代学术界占最要位置,第一,在他做学问的方法,给后人许多模范;第二,在他所做学问的种类,替后人开出路来。”(《清代学术概论》)。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对于《日知录》尤其重视,他曾在抗战时期给学生讲解此书,并亲自校注,留有一部《日知录校注》。他曾在日记中表露心迹:“前两年讲《日知录》…亦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
他要求学生要认真读《日知录》,他的学生赵光贤教授回忆说:“[陈垣] 先生在[ 辅仁大学] 研究所开的一门课,名‘清代史学考证法,办法是教我们读《日知录》。同学五六人,每人买一本《日知录》,……要我们自己读……。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经世致用第一书】
国学大师钱穆曾在文章中说:“亭林《日知录》自比“采山之铜”,其书精博,有清一代考据之学,全从此出。”还说:“应先读其《日知录》。此书三十三卷,为亭林最精最大之著作。”
南怀瑾先生在《中国文化中的儒家》一文中指出:顾炎武(亭林)等辈,皆是影响清朝二百余年来用儒家经义的经世之学。
04
《日知录》书名取自《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全书内容宏富,贯通古今,论述精辟,见解独到,倾注了顾炎武一生的心血,也是最能体现他思想的著作。其主要思想有:经世致用、民主思想、廉耻观念、知行统一等。
顾炎武将《日知录》分为三项内容,即分为上篇经术(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诠释考订)、中篇治道(讨论经世济民之术)、下篇博闻(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其弟子潘耒则把《日知录》的内容按照经世的意义,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学术意义,细致地将全书分作十五类,为:“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书,杂事,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经世致用第一书】
中篇从第八卷到十二卷都是关于政事的内容,从赋税、官职、人材、田制、货币、财用等无所不包。卷十三关注的是社会风俗,卷十四则是礼制,卷十五重在丧礼相关的内容,卷十六、十七谈的是科举。后面十几卷的内容则是包含各方面的知识,如注书、艺文、史法、杂事、天象、术数、地理等。
《日知录》中嘉言金句随处皆是,如《正始》中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则”正是由此而来。
如《守令》中说: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表达了顾炎武要将天下的权力,寄托在天下所有人身上的向往。
如《文须有益于天下》中说:“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说明文章之所以不能在天地之间消失,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文章多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啊。体现了顾炎武怀着“经世济民”的民本情怀。
无论在生活中我们是什么样的身份,都可以把此书拿来一读,为官者要懂得“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经商要懂得“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普通上班族要记得“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做学问的人应该知道“文以少而盛,以多而衰”,哪怕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也要知道“水为地险,酒为人险”。
05
首次全注全译本《日知录》问世
日读数则,让您成为博洽淹贯之儒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最长者(如卷十《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如卷十三《召杀》)仅有9字,可见其长短不拘的写作风格。这本书尤其适合放在手边常读,每日读几则,可增加知识、扩展视野,对修养身心大有帮助。
《日知录》问世以后,清人黄汝成撰有《日知录集释》,历史学家陈垣著有《日知录校注》,这两部书在校勘、注释上用功很深,但是并不适合普通读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有《日知录选译》出版,但是,一直没有人对《日知录》全书进行完整的注释、翻译。
2018年,专事古籍注译、整理的谦德文化,组织数位同仁将此书进行注释,前后历时五年,2022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终于可以让更多普通读者能够轻松阅读顾炎武这部最精最大之著作。
全注全译本《日知录》 全五册
新书特惠
原价 ¥320 元
现售 ¥199 元
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