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曾国藩至少6次写信推荐的家训经典,其作者正是“六尺巷”故事里的主人公

文摘   2025-02-02 18:34   山西  
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有张吴两家邻居。吴家想要建房子,但却侵占了张家的宅基地,两家的宅基地都是祖上留下来的基业,彼此自然不肯相让。双方争执不下一直闹到官府衙门,因为这两家都是名门望族,官府也不能轻易做出裁决。张家人无奈之下,只得一纸家书,向在京城做官的家人求助。
张家在京城做官的人,正是朝廷重臣张英。张英接到家书,并没有立即着手处理这件事,却只是在上面回复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接到张英的家书,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于是不再与吴家争执,反而将自家围墙向后退让了三尺。吴家人见此,被张家人的谦让行为所感动,也同样让出了三尺,原本彼此互不相让的两家,现在却因为彼此之间的谦让而在两家之间出现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这便是闻名天下的“六尺巷”的由来。


张英与《聪训斋语》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围翁,安徽桐城人。清朝名臣,名相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1667中进士,进入庶常馆成为庶吉士,康熙十一年1672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二年1673钦定张英为日讲起居注官,康十六年1677张英入职南书房,此外张英还曾充任过皇太子胤的师傅。康熙十八年1679张英升为侍读学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内阁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位,还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
康熙四十年1701张英上疏乞求致仕获准,康熙御书“笃素堂”匾额相赐,康熙四十七年1708张英病逝,享年72岁,谥文端,雍正帝即位后,追赠太子太傅。乾隆初年,加赠大傅。著有《笃素堂集》《易经衷论》《四库著录》等著作。

张英为人仁爱敦厚,勤俭谨慎,康熙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聪训斋语》共两卷,在书中,张英总结了自己仕宦二十多年来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留给子孙后代,希望他们能够领悟自己修身正的做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对于修身,张英主张首先要“知命”“安分”,不妄求功名,不贪图富贵,教导子孙应从“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四个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提倡做人要知足常乐,忍让为先。

对于治家,张英主张“惟肃乃庸”,提倡以谨慎的态度治家,对于日常生活要节俭持家,衣食起居,一切从简,训诫子孙不得奢侈浪费,不得沉迷歌舞赌博。除此之外,书中在修身立德、人生感悟等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真知灼见。彭显了张英高深的道德学问。

正所谓“父为子纲”,有如此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父亲,其子孙自然会秉承家风,克己奉礼。张英有六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位,就是后来成为一代名臣的张廷玉。

张廷玉对《聪训斋语》的继承

及《澄怀园语》的诞生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又号澄怀主人,张英次子,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钦选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入散馆,被授为翰林院检讨,并于一年后奉旨入值南书房,不久又任日讲起居注官。
张廷玉深受康熙帝器重。曾多次扈从康熙帝出巡,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郎、刑部右侍郎、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涉政不久,张廷玉就显露出了自身非凡的才干。
雍正帝继位后,张廷玉更是受雍正帝倚重,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务。张廷玉整治吏治,完善军机制度,施行廷寄,这些都是清朝政治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乾隆年间,张廷玉遵照雍正帝遗诏成为辅政大臣,在乾隆帝出京巡幸时,他经常留京总理事务。不仅如此,张廷玉还是雍乾两代皇子师傅,并先后担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的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的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的总裁官。

张廷玉年届八旬时,依然被朝廷慰留,足见对其的信任。尽管在上疏乞归故里这件事上,与乾隆帝起了嫌隙,甚至被剥夺爵位、取消配享,并因此而屡遭打击,最终病逝于家中,但是乾隆帝后来也对自己的行为,心生悔意,感念张廷玉三朝元老之功,并遵循雍正皇帝遗愿,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赐祭葬,“文和”。张廷玉是清代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位汉族大臣。
张廷玉不仅政绩显赫,在教子方面也颇有成就,四个儿子皆遵家训,学有所成,其中三人进入朝廷内阁,足见其教子有方。

政务繁忙之余,张廷玉博览经典,讲求实学,详察变革,留心时务,深思为文、为人之道,并认真记录下这些心得,同时他也从父亲张英所著的《聪训斋语》中受益良多,日积月累之下,汇集成书,便是这部《澄怀园语》。

《澄怀园语》是张廷玉十数年的“意念之所及,耳目之所经”,是他历经人生风雨之后的深刻感悟,既是秉承父亲张英的谆谆教诲,也是在告诫子孙后人“知我之立身行己,处心积虑之大端”。

《澄怀园语》共分为四卷,其中包括张廷玉处理政事过程中的心得、生活中的发现感悟、阅读过程中的感想、耳闻目睹事件的思考、自身经历的反省等内容,包括修身、为政、持家、节用、读书、择友等诸多方面,由习见习闻之事,引申到教子教人之上;由自身自家推及于治国平天下,正是这一部《澄怀园语》家训的特色。同时,张廷玉还多次引用《聪训斋语》中的内容,在怀念父亲的同时,也将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光绪年间藏书家葛元煦在重刻《澄怀园语》时便感叹,“读之而叹世德相承,后先媲美之,不可及也。文和(张廷玉)以宰相之子,生长华肤,乃能一秉庭训,百行修举,尤为古今来难能可贵”。

张廷玉五代孙、清代藏书家张师亮则在同治七年刻本跋文中称:“其言如布帛菽粟,朴实且要,于持家涉世之道,修待物之方,尤为周详恳挚。”足见此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家训,是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等方面的教诲,培养子孙后代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帮助子孙后代建立为人处世的准则。而对于张廷玉的张氏家族来说,家族中出现了“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矣”“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正是因为有张氏家训家风的良好传承与熏陶,才使得张氏家族如此兴盛。张廷玉的《澄怀园语》继承延续父亲《聪训斋语》的良好训诫,也一样成为后世传诵的家训典范,值得今人反复诵读。
本文为《父子宰相家训》一书前言,标题为编者所拟。

修福积德,改造命运



《父子宰相家训》

《聪训斋语》《澄怀园语》(精装)


原价 58 

 现售 ¥32 元 


*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谦德读书
谦恭修仁道,德泽被寰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