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儒家的这一思想,不同于西方,不同于印度,却是最能指导人的心灵归宿

文摘   2025-02-04 18:01   山西  

图|谦德君 



文 | 钱穆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对精神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对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科学。前者偏于情感,后者偏于理智。若借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的话,“宗教是软心肠的,科学是硬心肠的”。由于心肠软硬之不同,而所向往发展的对象也相异了。

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食色,性也。” 追求恋爱又是偏情感,软心肠的;而追求财富则是偏理智,硬心肠的。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人生具有权力,便可无限向外伸张,而获得其所求。追求逐步向前,权力逐步扩张,人生逐步充实。随带而来者,是一种欢乐愉快之满足 。

近代西方人生,最足表明像上述的这一种人生之情态。然而这一种人生,有它本身内在的缺憾。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 。

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印度人好像自始即不肯这样干。他们把人生向往彻底翻一个身,转向人生之内部。印度人的向往对象,似乎是向内寻求的。

说也奇怪,你要向外,便有无限的外展现在你的面前;你若要向内,又有无穷的内展现在你的面前。你进一步,便可感到前面又有另一步,向外无尽,向内也无尽。

人生依然是在无限向前,人生依然是在无尽止的过程上。或者你可以说,向内的人生,是一种向后的人生。然而向后还是向前一般,总之是向着一条无限的路程不断地前去。你前一步,要感到扑着一个空,因而使你不得不再前一步。而再前一步,又还是扑了一个空,因而又使你再继续不断地走向前。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而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的要在外建立,向内的则要把外面拆卸,把外面遗弃与摆脱。外面的遗弃了,摆脱了,然后你可走向内。换言之,你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面的。

中国的禅宗,似乎可以说守着一个中立的态度,不向外,同时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可是这种中立态度,是消极的,是无为的。

西方人的态度,是在无限向前,无限动进。佛家的态度,同样是在无限向前,无限动进。你不妨说,佛家是无限向后,无限静退。这只是言说上不同。总之这两种人生,都有他辽远的向往。

中国禅宗则似乎没有向往。他们的向往即在当下,他们的向往即在‘不向往’。若我们再把禅宗态度积极化,有为化,把禅宗态度再加上一种向往,便走上了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

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因此儒家思想不会走上宗教的路,他不想在外面建立一个上帝。他只说‘人性由天命来’,说‘性善’,说‘自尽己性’,如此则上帝便在自己的性分内。

儒家说性,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上求。他们亦说‘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他们不反对人追求爱,追求富。但他们也不想把人生的支撑点,偏向到外面去。

他们也将不反对科学。但他们不肯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力’。他们只肯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他们只肯说‘天人合一’。

他们有一个辽远的向往,但同时也可以当下即是。他们虽然认有当下即是的一境界,但仍不妨害其有对辽远向往之前途。他们悬‘至善’为人生之目标。不歌颂权力。他们是软心肠的。但他们这一个软心肠,却又要有非常强韧而坚定的心力来完成。这种人生观的一般通俗化,形成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

中国人常喜祝人有福,他们的人生理想好像只便在享福。‘福’的境界不能在强力战斗中争取,也不在辽远的将来,只在当下的现实。

儒家思想并不反对福,但他们只在主张‘福’‘德’具备。只有福德俱备那才是真福。无限的向外寻求,乃及无限的向内寻求,由中国人福的人生观的观点来看,他们是不会享福的。

福的人生观,似乎要折损人们辽远的理想,似乎只注意在当下现前的一种内外调和心物交融的情景中,但也不许你沉溺于现实之享受。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 。


儒家经典推荐




《论 语》
全本全注全译
结缘价¥27元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儒家经典著作】




《论 语》

郑板桥书画珍藏版
结缘价¥88元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儒家经典著作】



《荀子》

全本全注全译
结缘价¥36元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又称《孔氏家语》,简称《家语》。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另有《孔安国序》《后孔安国序》《王肃序》这三篇序。
详细地讲述了孔子的身世、思想,也更全面地呈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于己能修身立德、增益智慧,于政治能提供借鉴、给予启示。
如今人们多熟知《论语》,将其作为研究孔子为人、思想的重要典籍,这无可厚非。但是,《孔子家语》的价值也不应被忽略。它记载了孔子与弟子以及公卿大夫的思想言行,内容丰富而隽永,精深而宏大,被称为是“孔子研究第一书”。
它有比《论语》更完整精细的场景,记载的事情更全面,记载的时间更早。如若想要更深刻地了解孔子的为人与思想,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施政措施、文化百态,在熟知《论语》的同时,也更应熟知《孔子家语》。
点击结缘:


南怀瑾: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和今天的学生大不一样,这是教育制度的大问题
很多人读不懂三国,那是因为还没有读懂《三国志》
《千家诗》:一部让您心灵得到滋养的诗歌宝典,感受生活的美好与真谛!
南怀瑾:家长有一个方法能改变孩子的缺陷,使一切圆满,没有遗憾
弘一法师:大家病重时切勿惊惶,可依此经去做
楼宇烈:通过读这些书,我们就可以明天理、晓人道,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做事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经典好书

谦德读书
谦恭修仁道,德泽被寰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