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谦德君
文 | 南怀瑾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道德经》
以这个无为之治,“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的精神与原理,来修身齐家,家庭自然得幸,这个道德行为的结果是“乃余”。
这个“余”字,要特别注意,我们中国很多古老的家庭,在厅堂或大门前悬挂的匾额是“家有余庆”。还有一些地方的习俗,在除夕或喜宴时,最后一道菜一定是鱼。此时客人酒尽席散,绝不吃那个鱼,意思是要留给主人,表示主人喜庆有余(“鱼”与“余”同音)。那是以前的事,当然现在一定把鱼吃光了再说。
这个古老的风俗,是一项重要的居家之道,目的在教育后代如何把这个精神道德建立起来,传给后代的子孙。因为道德积余比财产积余价值超过千万倍;道德的余庆,才是真正的“家有余庆”。“余庆”就是剩余下来可庆的道德阴功,但是如果求有余,就必须省用少用;与其省用少用,更不如不用,都给后人。所以说无为之道,就是“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这个道理扩充下来,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几句的“真”、“余”、“长”、“丰”、“普”,字虽不同,道理都是一样,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
由扩充个人的道德修养,影响到家庭乡里以及社会,更提升社会道德,影响到国家,使这个国家欣欣向荣,再以这个道德精神修之于天下,整个的世界才可能进入普遍道德的和谐。
(珍藏版)
古人如何过春节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锺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经典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