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想要读懂《史记》,想要文章写得好,这本书非读不可

文摘   2025-02-07 18:05   山西  


图|谦德君 


文 | 南怀瑾



中国古人讲,研究历史要经史合参,经史合参的目的在哪里?就是司马迁的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天,是宇宙物理世界;人,是人道。所以读历史不是只读故事,不是只知道兴衰成败,还要彻底懂得自然科学、哲学、宗教,通一切学问。“通古今之变”,你读了历史以后才知道过去、现在,知道未来的社会国家,知道自己的祖宗,知道自己的人生,知道以后你往哪个方向走。司马迁提出了孔子《春秋》的内涵,也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平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他写《史记》的时候,也考察了各个地区的有关史料。不过我在这里再加上一句话,一个人要想成就自己的学问,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交一万个朋友,当然最好是交好朋友,交到坏朋友就麻烦了。

《史记》比起《春秋》又有不同,司马迁自己创作了一个新的历史体裁,他的精神在八书,不像《战国策》《国语》等史料各有各的系统。《史记》以后才有班彪、班固父子作的《汉书》,后面的历史都照《汉书》的体裁慢慢演变。

《史记》用的是传记体,体裁同别的都不同。他用传记体裁,等于写小说。所以我常常告诉年轻人,你要读《史记》想要懂司马迁写什么,最好也读《聊斋志异》。你以为说鬼话就那么无聊吗?司马迁常称“太史公”,实际上是推崇他父亲,因为他父亲司马谈也是太史令,同时也表达一个史官的历史责任。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在每一篇异闻、鬼话之后,他也跟司马迁一样,他自称“异史氏”。

所以想把文章写得好,想做个好的新闻记者,你非读《聊斋志异》不可,要学会他写故事的手法。他在重要的故事后面常有个评论,就是“异史氏曰”,和司马迁写《史记》“太史公曰”一样。这是我们读历史应具备的一只眼睛。

我当年年轻,自己认为学问也不错,抗战初期那时二十几岁,在四川成都中央军校教课。这个时候,我见到我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我一生的老师很多啊,唯有这位老师很特别。那个时候,人家说我诗词文章都好,又说我文武全才。他听了就说南怀瑾是一条龙,我要把他给收了。这是后来人家告诉我的。

有一天,我们两个人谈话,谈到古今中外的学问,谈到历史,谈到写文章,他就很严厉地问我:“你读过《伯夷列传》没有?”我说:“先生啊,我太熟了,十一二岁就背来了。”他说:“嘿!你会读懂吗?”我说:“是啊,都背来了。”他那个态度,把胡子一抹,眼睛一瞥:“嗯!这样啊!”样子很难看。他这么一讲,我愣住了,我就说先生啊,我们那个时候不叫老师,叫先生。“先生啊,你讲得对,也许我没有读懂。”他就说回家好好读一百遍。

我这时心里真的有一点火了,但是还有怀疑,他怎么这样讲呢?《伯夷列传》我很清楚,我现在都还能背得出大半。回去我真的把《伯夷列传》拿出来好好地用心再读,反复思考,当天晚上明白了。我第二天去看袁先生,我告诉他:“先生,《伯夷列传》我昨天回去读了一百遍。”他就哈哈笑了,说:“不要说了,我知道你明白。”你们读书称呼老师,这就是老师了,这是书院精神,让你自己读通了。这是读书的眼睛,读史的眼睛。

司马迁写《史记》,重点在列传,第一篇写《伯夷列传》,你去看看。照一般写传记,写一个人,譬如说你姓王或姓李,山东人,哪里毕业,做了什么事,讲了什么话,这是传记。但是他写《伯夷列传》,没有几句话。武王那时是诸侯,他起来革命,要出兵打纣王,几百个诸侯都跟着他,纣王是皇帝哦。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读书人。这两个老头子,“叩马而谏”,武王出兵的时候,他们把武王的马拉住了,劝他不要出兵,只有几句话。

第一,你父亲文王刚刚死,还在丧服之中,用兵是不应该的。第二,你更不应该去打纣王,他至少是你的天子,你周朝也是他封的,你怎么可以以臣子出来打君长呢?然后“左右欲兵之”,旁边的人要杀这两个老头子,这时姜太公说话了,“此义人也”,你们不要动手,要尊重他们,这两个是中国文化读书人的榜样,请他们回去,好好照顾着。后来武王灭了纣王,建立了周朝。列传中有一句,“义不食周粟”,等于说,你这样做是“以暴易暴”,不过是一个新的暴君打垮一个旧的暴君而已,所以他们绝不吃周朝土地上生出的任何一颗米,两人饿死在首阳山。

这是司马迁为他们所作传记的重点。然后下面都是理论,理论什么?对历史的怀疑,人性的怀疑,宇宙的怀疑,因果的怀疑,你们回去多读这篇《伯夷列传》就知道。从古至今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为什么天下的坏人都很得意啊?为什么坏蛋造反都有理呢?强权为什么胜于公理?这个因果报应在哪里啊?这是司马迁在这一篇的怀疑,也是对上下古今历史打的问号。

但是这一篇就告诉你,中国文化不赞成这些帝王,做帝王的干什么呢?所以你要去看书了。你看唐朝杜甫的诗,这是讲到历史的参考,这是看历史的眼睛,杜甫写那个唐太宗得唐朝的天下,两句名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你看多漂亮!换句话说,你唐朝的天下是打来的,你消灭了各路英雄诸侯,最后是你拳头大,当了皇帝,整个的国家就是打来的。毛泽东当然也懂这个,他是熟读《资治通鉴》的,枪杆里面出政权。可是杜甫不是那么讲,杜甫讲得很文雅,“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这是历史的眼睛。



聊斋志异》全本全译

全四册)

结缘价¥109元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经典好书】



文白对照《史记

全四册

结缘价¥99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经典好书】
  
高墙丰上激下,未必崩也;降雨兴,流潦至,则崩必先矣。草木根荄浅,未必撅也;飘风兴,暴雨坠,则撅必先矣。君子居是国也,不崇仁义,尊其贤臣,以理万物,未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变,诸侯交争,人趋车驰,迫然祸至,乃始愁忧,干喉焦唇,仰天而叹,庶几乎望天之救也,不亦晚乎!
[译文]:高大的墙,上面宽厚,下面单薄,不一定会崩塌;下了大雨,流动的积水冲过来,高墙就必定会崩塌。草木的根系浅,不一定会被拔起;大风刮起,暴雨落下,那草木一定很快就会被拔起。君子在这个国家,不崇尚仁义,不尊重贤臣,来治理民众,不一定会灭亡;一旦发生非常的变故,诸侯交相征战,百姓奔走,车马驱驰,祸患突然降临,这才开始忧愁,急得喉咙干燥,嘴唇焦裂,仰天长叹,希望上天救助自己,不也太晚了吗?
出自《韩诗外传》
点击结缘:


星云大师:这四个字是很多佛经开头的一句话,千万要懂什么意思,否则读经徒劳无功
钱穆:儒家的这一思想,不同于西方,不同于印度,却是最能指导人的心灵归宿
曾仕强:什么叫“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
一代伟人一生读了很多书,最喜欢的两本古书一部是《资治通鉴》,另一部就是它
一本从宋朝流传下来的饮馔古书,包含了古人关于饮食养生的精髓
我们不一定要当医生,但不能不明白医道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好书。

谦德读书
谦恭修仁道,德泽被寰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