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谦德君
文 | 张其成
人的欲望不要太多,你越到老了,你就会觉得欲望太多了,绝对是一种负担。
我在养神方面有一个“三不要养神法”:我们做人顺时不要求;逆时不要紧;一切时候不要脸,不要顾及自己脸面,把自己彻底放下来,这就是修心的一个方法。
《黄帝内经》讲了要心安,怎么才能心安?
注意这6句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真理。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也就是外面,虚邪的贼风,就是那些邪气,一定要回避它。比如说冬天的时候那么寒冷,寒冷之气一定要避。
千万不要冬泳,不要在冬天里面不保暖就在外面去动,这个是反对的。
要回避,要去寒就温。
然后最重要的是后面4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是啥意思?就是要淡泊,就是少欲望。欲望不要太多,你越到老了你就会觉得,欲望太多了绝对是一种负担。
比如家里收藏那么多东西干嘛?该收藏的不收藏。金银财宝、金玉满堂,墨者能守,没有人能守得住。这是老子说的,说欲望要少一些,简单一些。
你看《易经》其中有一个“易”,就是简易。
但是“虚无”很难做到,虚无是一个更高的一个境界。
你要达到虚无了,那佛家说你就成佛了,道家说你就成仙了,儒家说你就成圣了,这个比较难。
但是也不是绝对做不到。我能在什么时候做到了?就是打坐。
打坐极度虚静的时候,就不知道自己到哪去了,这就好比是虚无状态。然后“真气从之”。
真气从哪里出发?肾。从肾出发,然后“从之”。
“从”就是沿着它走。这个“之”就是经络。
沿着什么经络?首先督脉,然后任脉,任督二脉。
然后“精神内守”。
“精神”是啥意思?“精”就是肾,“神”就是心神,都要内守住。
如果能这么做“病安从来”。是什么意思?病还从哪里来?就不会来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看了《黄帝内经》,你根本不能看病,不能治病。
《黄帝内经》里面只有13个方子,能看啥病?
《黄帝内经》更重要的不是讲治病,更重要的是讲不得病,这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就是这个病,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把它抑制住,就不会得了。这是更伟大。
当然它也讲到了治病,也不能说一点没讲治病。
所以这个里面,它有医学的内容,但是这里面还有天文学的内容。
比如说“五行六气”,这里面还有历法学,甚至于风水。它讲中华大地五个方位,每个方位有什么特征。里面还有心理学,调心这块讲的特别多,讲情志七情五志。当然了还有哲学,所以它是一部百科全书。
但是它在讲天文的时候,他不是为了讲天文而讲天文,是为了讲人的生命。
你比如说它讲了天上有二十八宿,是说明人体身上的营卫二气。
每一天绕到二十八脉,要转五十周,这叫天人合一。
再比如说,它讲中华大地五个方位。那是为了说,这五个方位不同的人的气候特征、地理特征、体质有什么共性、容易得什么病、采用什么治疗方法。
所以它讲天文、讲地理。目的是为了讲人的生命。
所以《黄帝内经》号称三个第一:第一部中医学的经典;第一部养生学的宝典;第一部生命的百科全书。
(全三册)
点击阅读原文,品读经典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