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国自然中标分析与建议
学术
2024-08-24 08:48
上海
2024年国自然算是尘埃落定,相信不少申请人都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对普通科研工作者而言,国自然项目是属于顶奢,中标的小伙伴认真结题,后续还会有;今年结果不尽如人意的,从今天起再接再励,努力攒自己的科研代表作,提升自己的科研思维及学术视野,那中标也是早晚的事儿。下面我们先总结并回顾一下2024年度及之前的相关数据。
纵观近十年的数据,国自然申请人数几乎每年都是逐年递增的。或因从去年年底开始全面取消对面上项目“申二停一”的限制,今年整体的申请数量较去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幅26.3%。
从上表可看出,面上项目的数量较去年增加了约49%,中标率下降了5.3个百分点。
青年项目申请数量较去年增加了11.3%,地区增加约13%;中标率分别降低1.5和1.7个百分点。地区项目的总资助数量较去年少了几项。另外,今年杰青申请数也是大幅提升,增幅约19%,年轻的未来科学家们竞争也是相当的激烈。优青的立项数也与去年持平。汇总一下,面上项目中标率是显著降低了,相比16.99%的中标率,大家都还觉得面上项目中标难,今年只有11.66%,估计这种“难中标”的感觉会更加明显。总之,随着申请数量大幅提升,对于接下来的申请人来说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主要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申请人的科研基础、申请书的质量以及个人背景。个人背景往往难以短时间内实现重大突破,因此我们更应关注可以主动提升的方面:申请人的科研基础和申请书的质量。首先,所谓的“科研基础”主要指申请人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代表作。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申请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贡献,也为评审专家提供了评估申请人是否具备进一步研究潜力的依据。这些代表作不仅要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申请人的科研能力,还应展现其在相关领域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性。当然,科研代表作肯定不是那种A+B=C的模式型(me too)文章。申请人文章基础相对专家来说是比较确定的一个因素,而申请书则能给评审专家留下直观且深刻的印象。首先,在申请书的准备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力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即使你请他人帮忙看本子,通常也只能得到一些或许意义不大的建议;而少数专业人士可能会认真帮助你审查假说、研究内容等关键部分。至于申请书的“形象”,却很少有人给出中肯的建议。从专业角度来看,一份成功的申请书往往能传递出申请人对待它的认真态度,第一印象即表现为申请书在格式、文字、字符、图表、排版等细节上的,这些方面100%要靠自己。其次,在学术层面,申请书应体现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严密的逻辑结构。项目立项部分应具备良好的连贯性,研究内容要合理。广阔的学术视野决定了研究的价值和创新潜力,而连贯性则决定了研究中的逻辑关系和可信度。如果在这些方面都能做到位,那么这份申请书已经是难得的优秀之作了。相比之下,那些纯模块化、套路化的申请书,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越来越难以脱颖而出。不妨借鉴一下近期大热的《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不仅因为它打破了套路化的故事情节和模板化游戏带来的审美疲劳,更因为它赋予了游戏中的角色鲜活的生命力,甚至连反派角色也充满了哲学美感。同理,一份优秀的申请书中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也应当如此,应当有血有肉,逻辑清晰。国自然资助的是优秀人才,无论如何也应当让评审专家能够清晰地理解你的思路,认可你的研究素养。对于本次放榜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小伙伴们,不妨与我们进行交流和沟通,找出问题的根源。究竟是思路不够清晰,科研思维有待提升,写作存在不足,还是逻辑结构不够严密?亦或者是申请人前期的科研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有时,甚至可能是评审专家未能完全理解你的研究内容。找出问题所在,才能为下一次的申请做好应有的准备。对于那些今年计划申请的小伙伴们,如果目前尚未理清头绪,或是在研究思路、项目可行性等方面遇到了困难,也欢迎前来咨询我们的科研“专家门诊”。扫清科研障碍,在来年的申请中收获一份满意的结果。
小张聊科研
聊聊跟科研有关的感想心得,如基金,文章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