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一直是销售的一个重要基本功,作为金融服务,更需要在讲话上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很多理财经理,由于不懂得沟通技巧,导致客户或者是朋友对自己产生误解,严重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绩效。
那么,有哪些沟通误区需要避开?
趁着周末和你分享,与客户谈话需要避开的5个误区。
01. 话题不聚焦
所有的业务沟通是有目的性的,这种目的不一定是销售产品,可以是让客户感受到服务,可以是通过信息的传达让客户增强信心。达到特定目标,是沟通的基本出发点,以及判断沟通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
道理虽然听着简单,但在具体的沟通场景中,我们还是会犯以下3种错误:
▍沟通前:不要假设客户所掌握的和你一样
我们在沟通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偏差,就是认为客户知道我们要表达的,客户和我们的知识是一样的,其实有时候相差甚远。
比如我们说净值型产品,你觉得都知道什么意思,其实客户不一定理解。现在抖音这些工具经常会用一些算法把价值观、知识储备相同的人归类在一起,这样导致很多东西我们觉得别人知道,但其实只是你这部分人知道。
因此,为了避免沟通误解的产生,讲话者在沟通时,一定要假设对方在这个话题是小白,而不是默认他的想法和你同步。
比如,你要解释存单基金,你不能仅表述“兼顾流动性和收益弹性”这个对于低风险投资者很难理解,需要用最直白的语言去落到地。比如零手续费,7天以上随时卖等等。
▍沟通中:有目标,但不持续
很多人在沟通前,虽然有明确的沟通目的,但在沟通过程中,聊着聊着就忘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一个方法:
在理财师访谈册上,清晰写下本次沟通的目的,这样我们在记录交流重点时,就能时刻提醒自己。在我们很多理财师聊多了之后容易跑偏,但是现在营销单位时间增效的要求下,还是需要“快、准、狠”。
▍沟通后:通过确认,让客户加深客户理解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双方都聊得较为愉快,并以为客户都了解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却是,客户要么压根就没听进去,要么曲解了自己的本意。
因此,每次沟通结束后,一定要记得,向客户确认是否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比如,当面沟通结束后,可以询问一句:我这人有些重要事情容易讲得不是很清楚,您明白了吗?对它认可吗?
另外,灵活运用面谈结束之后的短信、微信,把话题总结确认。
02. 急于自我表达
沟通的第2个要点是“双向流动”,也就是说,信息一定要在双方之间有来有往,而不只是单方面的表达。
但很多时候,由于我们急于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思和观点,就容易在沟通时犯2个毛病:
▍一味挤压客户的表达空间
很多人在和他人沟通时,只顾着自己一个劲儿地说,要知道自己说的越多,对成交帮助不一定大,但是客户说得越多,这事八九不离十。这样的沟通,会让客户感到非常难受。
因此,在沟通时,一定要注意停顿,给客户留有反馈的时间。
▍不关注对客户的反馈
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去,只算完成了信息传递的一半。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客户接受信息的反应,以及得到他们的反馈,这样的信息沟通才算是完整。
比如厅堂有个客户看实物金宣传单页。于是侧面的提示,“现在疫情之下,钱印的有点多,存点黄金也是预防通胀”。客户听了并没有引起共鸣,看了近期金价走势图,也并没有表现明显兴趣。
于是进一步对客户进行KYC的引导,后来发现客户是为了儿童选购黄金吉祥寓意,于是开始推荐女儿金等饰品金,并强调一些望女成凤的特点,客户在这个点上开始打开话匣子,最后效果也非常好。
所以说,每个客户都不一样,在沟通中要想办法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并沿着这个真实需求进行不断地挖掘探讨。等到客户滔滔不绝的时候,成交概率就已经很大了。
03. 没有形成沟通闭环
前面我们提到“信息的双向流动”,意思是,除了给客户留有反馈空间,讲话者自身也要给予客户明确反馈,这就是“沟通闭环”。
前思科全球副总裁林正刚先生曾说:
在“沟通不闭环”的行为中,我最厌烦的就是事情交给别人后,迟迟得不到反馈。
比如,过了几个星期后,我突然想起来询问进展,对方却回复一句“我早就完成了”。
这样做,会让你在客户心目中的印象分数,至少减掉2分,这2分分别是:
1)一直没有反馈,客户便不能将此事彻底放下,扣一分;
2)做完了都不说,让客户继续想着这件事情,又扣一分。
另外,如果客户从别的渠道,得知你已经将事情做好了,绝对又要扣一分。
因此,林正刚先生说:
在思科,绩效满分五分,差一分都会被踢出局。就算这个同事从满分开始,如果不重视反馈,迟早会出局。
04. 信息传递质量低
沟通的第三个要点,是“明确理解”,能让客户充分理解你传递的信息,具体来说包括2点:
▍观点明确
如何判断自己传递的信息观点是否明确?你可以询问自己:
我能一句话总结出,想要说明的内容吗?
如果可以,你所传递的信息,观点就是非常明确的;如果不能,你就需要再仔细进行梳理。
▍证据有说服力
如果我跟你说:债券和股票不一定呈跷跷板效应。你可能不信,因为传统认知是这样的。
这个观点虽然明确,但违反了大家脑海中固有的常识,因此大家接受起来就不太容易。
但如果你配上有说服力的证据,比如客观的统计数据,2002年以来,按照月度为频率来判定,股债“跷跷板”(股牛债熊+股熊债牛)出现的场景仅占56.2%,余下的“股债双熊”和“股债双牛”各占了22.31%和21.49%,就可以充分证明,而且客户也会印象是深刻。
05. 容易跟着情绪走
一个客户向你咨询某件事情,让你忙到晚上八九点。因为这件事情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小事项,你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够完成。
但结果客户听完之后,最后说知道了,也没说要买。于是你心里开始有情绪,因为你觉得出力不讨好,事儿帮客户做了,但客户并不领情。
这个时候要注意自己心情的调节,要引导自己,每一次努力都是为成交做的铺垫,客户成交一般在被客户拒接7次之后。
不过,如果你的情绪是正面积极的,或者跟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是一致的,那么,你就可以将这个情绪充分释放出来,这样反而会强化客户对所传递信息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