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4年以来,宏观经济和消费直到年中依旧没有任何起色,8月份的数据虽然比较回暖,但是消费降级(其中,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仅只有86,连续三个月环比下降2.04%、0.23%、0.23%)、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严重(6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01.68万亿元,同比增长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95.72万亿元,同比增长6.1%,但是大部分是定期增长)。以零售业著称的招商银行,在2024年1-3月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客户存款日均余额的比例为52.13%,较上年全年下降4.9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号称“小招行”的宁波银行,截止到2024年6月末,该行活期存款增长到5754.04亿元,占比进一步下降到31.23%。6月末宁波银行对公活期存款占比25.80%,比上年末下降1.66个百分点;个人活期存款占比5.43%,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需要说明的是,整体社会投资偏好下降,导致定期存款、黄金、外汇储备增加,A股开户数、活期、房贷余额降低。那么核心问题出现了,谁希望活期存款,活期存款的好处是什么?怎么来活期存款?怎么让活期存款留下来不动反升?什么情况下,活期存款才能上涨,什么情况下活期存款才能下降?另外,谁希望定期存款留下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对谁是坏的?要不要留存定期产品呢?为什么那么多银行持续不断,推出定期存款而且还是高于市场利率水平进行上浮?核心原因和因素到底在哪里?投资者呢?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的当下选择是什么?顺势而为留存存款,还是逆势而动逼存款提升?我们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不是给出最终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仅仅希望通过探讨找寻一部分可能的逻辑,从而间接性提升“拉存款”的能力。
活期存款是银行要的,是不是客户要的呢?换句话说,如何您现在不是银行的从业者,您会把大量的资产放到活期里面吗?我相信答案是显然的!不可能!方才一分钟之前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您是不是还觉得活期是必须的和必然的?这就是立场问题。我们继续研究,准确的说,我们的诉求是,“要活期存款,并不是把客户大量的资产放到活期!”这两个是不同的逻辑!意味着,是不是允许把客户少数少量资产可以放到活期里面,是不是更合理?那么,有读者说了,“把客户少量的资产放定期也没意思呀?!”——其实,我们的逻辑已经很通透了。即,如果把客户大部分资产存入活期存款而不是定期存款,银行和客户之间就会出现立场对立问题。而资产量较小的时候,资产放到活期或者定期的意义差别不大,或者是敏感度不高。如此推断,银行的活期存款的目标客群大部分应是“小资产量的客户”。既然,都是资产量小的客户,就出现的三个典型特征,“资产小、数量大、灵活性高”。想要完成任务,目标客群必须要做到三件事,即“做大数量、做大渠道、防止流失”。
我们继续探讨第二个问题,银行从业者需要的“利”在哪里呢?净息差、中间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其中,净息差很容易理解:净息差=(银行全部利息收入-银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资产。客户投资者要的是啥?高利息、高回报、高受益。对应的就是收益高的储蓄产品、理财产品,分红高、资本利得越来越高的权益类产品、投入成本较高的“积分礼品”及“隐形成本”等。
通过上述对比,清晰可见:银行要的低成本和客户要的高收益是背离的。消费下行导致客户支付能力降低,希望融资成本继续降低。国家要发展,企业要贷款,也希望LPR等降低利息。高额的利润、高额的储蓄利息,无疑增加成本。而客户想尽一切办法想降低风险、降低成本、降低支出,两者出现了对立。另外,投资者偏好希冀低风险、更低风险、高成长,虽然说“收益性、流动性、风险性”三者不可兼得,但是客户本身还没有足够的“理性人认知”。
结果就是,资本市场机会来临,活期增多,但是用不了多久就转移资产到券商端,导致银行金融资产流失。资本市场机会没有,风险加大,客户愿意存定期。刚开始对市场还有希望活期还有一部分,但是这种理性投资者会存放“货币类”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丧失信心,投资者风险偏好进一步下降。定期逐步增多,活期进入死循环,持续缩减。另外,更可怕的是,活期一般用途是可支配的零钱、流动性还贷资产、生活支付资产,如果经济进一步下降,活期只能流失。再后期,经济一旦出现通缩超过2年以上,定期也变活期,活期也流失。那个时候,银行会出现资本金不足,大量裁员,降本增效。国家可能会收手发行超强期限的债务,用来补充银行资本金“救助”,这部分可以参照1994年到1997年的经济情况。所以,目前看到的银行的局面还处在“衰退”,但不是“持续通缩”的阶段。属于“不太好,但是不是最差”的阶段,导致活期流失是一种必然。综上所述,活期流失是一种必然,我们要想让本行的活期存款上涨,只有一个结论——“抢占其他银行活期存款”。如果有人问,是不是不道德?笔者劝您一句,“道德的前提是,您还活着,最好是活着还不错”。
剖析银行的活期存款目标客群,不得不分析到AUM!这个是招商银行转型的成功的优秀过往,被无数银行推崇。这个逻辑还能支撑吗?理论上,银行零售财富管理部门想做大AUM,以及客户想把本行存量资产提升实际上是一个统一问题,也就是说做大AUM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只不过,银行希望的是结构问题,客户需要的是服务和收益问题。
银行希望生息资产越多越好,利润越高越好!那必然出现的就是,活期最合适。与此同时,银行希望的更多是别出不良!不良资产会产生大量的利润吞噬,尤其是目前银行的处境更是远超想象!虽然不是财富管理部门最为关心的事情,但是作为银行一员也不得不考虑。问题便出现了,投资者怎么做大资产呢?资产配置、投资收益。那问题如上文,权益类行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存量资产AUM的提升、员工的专业化营销程度本质上决定行外资产AUM的提升。倘若,行情稍微好转,无论是理财产品、固收+、雪球产品、全权委托、信托产品,还是说基金定投扣款的预留资金,都会加速客户资产稳定和上升,因为提升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投资者预期。反之亦然!综上所述,想让客户资产提升AUM从而提升活期存款,对行情的判断及专业化营销流程两者才是根本。
上段提及两者做大AUM是一致性目标,但是事与愿违的是,从总行到支行,99%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理财规划师,根本无法进行“买方分析”和“买方销售”。只能按照既定路线去销售“指定基金”。话说回来,好产品用理财经理去销售吗?这是一个灵魂性质的拷问。那总行能选出来好基金吗?读者朋友们,即使是张坤、葛兰、赵诣这些大佬们都难以择时,更何况为难总行同事们呢?都是为了中收,有谁为了投资者收益啊?截至2024年8月,蚂蚁基金的管理规模一跃成为首位,这个数据表明的就是,投资者开始了“自救”。自救的形式之一是,降低佣金收入,那么无疑银行的中收优势“荡然无存”。因为,蚂蚁基金销售的过程当中,无需做“双录”、“完全风险告知”和“自我抉择”,客户投资风险完全自负,投诉无门,当然自我承担投资结果。
所以说,当投资者觉醒开始“自我救赎”的时候,也就是说,过往长达20年以来建立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关系开始大面积崩塌,这种关系要想重新建立——实现破镜重圆,那必将是难上加难!但是,也不是没有办法。行内客户实行管户经营,重新派属新任的理财规划师对接人,重新构建新的营销模式对接业务。行内管理实行梯队建设系统,重新构建新的考核模式。行外实行检视经营,重新组织沙龙系统、检视系统,吸收行外资产。只有行外资产大面积拓展,才有机会做大AUM、做大活期。
通过上面的简单分析,我们发现,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客户投资收益率和营销产品之间是存在一定“微妙关系”的。我们不妨把AUM拆解为非储蓄金融资产、储蓄型金融资产。储蓄型资产当中再拆解为活期存款、本行中低资产客户活跃度、本行中低资产客户拉新率、本行中低资产客户定投覆盖率、活期配置率、信用卡绑定率、客户转接率等指标。非储蓄型资产当中,重点考核20万以上资产低活跃度、50万以上资产低联系率、100万以上资产低配置率、200万以上资产沙龙参与率、20万以上资产转介绍率、50万以上资产检视率等指标。
只有指挥棒能够指挥的动,哪怕员工再有情绪、哪怕考核再为艰难,主要方向正确,一步前进也是前进!然而,如果方向相反,再进步也是退步。活期提升,看似简单,实则是银行当中最难提升的部分。因为别的指标都属于“小军团作战单元”,唯独活期存款提升属于“大军团作战单元”。考核的是这个分支行整体调度能力,检验的是考核水平、专业管户能力、专业顾问分析能力等综合指标。下篇,就实战运用的部分做简单阐释。
(一)怎么拓展活期存款
(二)如何留存活期存款
(三)怎样降低存款成本
(四)怎么考核才能留存下来活期存款?
(详细内容添加小编微信,领取书籍预览版)
最后,笔者还是要理性呼吁一下读者朋友们:活期存款的提升、留存、考核,员工的管理、调度和体系化推动,都需要系统性的推动。无论是客户服务体系的搭建、还是投顾投研体系的研发、以及流动性团队梯队的筹措,他们既是提升活期存款的方法,也是提升银行管理能力的举措。希望朋友们踏实做好每一步。
(添加微信领取书籍预览版,可详细了解书籍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