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中国科技史家,一个研究中国科学技术的英国人,一个“自身就是历史传奇的一部分 ,几乎可算是一部历史剧目中的一个角色了”。李约瑟研究所,上个世纪80年代由李约瑟创立,旨在研究或支持东亚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历史。1976年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个问题后被称为李约瑟之问。
上午在去李约瑟研究所的路上,我就在打腹稿,想怎么跟这个秒回我邮件的John Moffett介绍我此行的目的。骑过大学图书馆,拐进一条幽静的小道,在葱茏绿意的尽头,一栋有着中式回廊风格的建筑让我露出微笑,就是这了。按门铃,一位女士来开门,我说明来意,她把我领到里间John的办公室。我还没来得及开口,他就用标准的普通话叫出我的名字并朝我伸出手来。哇 那一口普通话说得那个地道,简直不能相信眼前站着的是个英国人。他说他从1978年开始就在爱丁堡和北京学汉语了。不仅是语言,行为举止中也透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熟稔。午饭时间,我和他们的员工以及其他访学老师一起七八人去附近的Robinson学院食堂吃饭。真是难以形容的感觉,我们这些人分别来自英国、中国、意大利等国,交流语言居然是中文!太感慨了!各买各的食物,正餐后,John让我和另一个人分享他的甜点。在一个碗里吃同一份食物,这个西方文化绝对接受不了的事,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却是一种亲切关系的体现。所以现在我可以告诉你:在剑桥大学,有一群“中国人”在李约瑟研究所。当然,他的所长的确是中国人。
在图书馆改材料改到下午三点,然后去李约瑟研究所参加每周五下午三点半的seminar。如果说昨天让我感慨的是李约瑟研究所的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那么今天让我感慨的就是他们也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啊!讲座语言是英语,国内来的一位访问学者讲述“北齐时期的中西技术与文化交流”。她用了40分钟的时间,以北齐第二大都山西晋阳为例,从壁画、陶俑、青瓷、金银饰、玻璃这五种器物上的细节来佐证当时的对外贸易。接下来一个小时的时间她都在回答现场提问。问题五花八门,政治历史文化技术,她回答不出的问题,与会嘉宾和研究所所长代为回答。所长不愧是所长,那一口纯正的英文和逻辑十足的学术话语。他问了好几个问题,最让我开心的是这一个:“你举了这么多考古发掘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有没有想过从文学作品中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所长还纠正了嘉宾说的几处有误的观点,现场气氛自由轻松。工作语言是英语,闲聊语言是中文。比如一位女士问一位来听讲座的英国老绅士(据我目测他至少有80岁),“你最近还好吗?”你猜他怎么回答的。他用标准的中文答道:“马马虎虎”。
--- 读博日记 写于剑桥 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