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抗疫系列85:1921--2021,东方陶瓷学会百年庆典小记

文摘   文化   2021-11-18 03:59  

  “东方陶瓷学会,一个神一般的组织。”搜寻百度,你会看见前人这样评论。再浏览谷歌,你会看见这样的介绍:“东方陶瓷学会(OCS)是为研究和欣赏亚洲艺术(特别是陶瓷)而成立的一个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国际组织。然而,其更广泛的重点是研究和欣赏东方艺术的各个方面。在过去的九十年中,通过定期举行会议、讲座和发行出版物,业已成为了解东方艺术(特别是东方陶瓷)的一个主要机构。”

  作为在西方最具权威的民间研究中国陶瓷机构,位于伦敦的东方陶瓷学会成立于1921年,创立之初有12位成员,其中包括9位收藏家和3位博物馆专家(R.L.霍布森,伯纳德·莱克汉姆,威廉·金) 。学会首届会长是乔治·尤摩弗帕勒斯(1863-1939年),他担任终身会长直至去世。学会最初十几年是这12位成员之间的交流分享。1933年,学会决定“对所有人开放”。只要每年缴纳两个基尼金币就能成为会员,从而可以拿到学会会刊,并参加每年在伦敦举行的四次会议。到1933年底,学会已经有120位成员。(时至今日,学会成员已经遍及世界各地,达到八、九百位。)1935年,东方陶瓷学会有了第一位女性(Walter Sedgwick)进入学会委员会。(学会近期几位主席都是女性)。1935-1936年,学会主办中国艺术国际展,在近3000件展品中,40%来自学会成员的收藏。1937年,玛丽女王成为学会第一位赞助人。1988-1989年,学会成立“中国学者基金”,以帮助中国专业人士来英国学习。2003年、2006年、2009年、2016年学会举办了一系列主题展览,主题分别为:青花瓷的世界、彩色釉的世界、单色釉的世界和“龙隐:东方陶瓷学会会员稀珍藏品展”(China without Dragon: Rare Pieces from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Members)。





  九月里的一天,我意外收到这本纪念东方陶瓷学会成立百年的精美图录。说是意外,因为自从去年四月份加入学会后,我就没有去伦敦参加过一次活动。由于疫情原因,所有现场活动全部取消,讲座全部改为线上进行。我填表申请加入时设想的去博物馆和私人藏家家里触摸藏品的美好愿望,一次也没有实现。突然拿到这沉甸甸的书,看看学会网站上此书100英镑的售价,再想想平时收到的会刊,隔一两个月一次的线上讲座,而我在年费到期后还没有续费。

  “他们会不会搞错了?今年50英镑的年费我还没交呢。我还在犹豫要不要等他们恢复线下活动后再续费呢。”我有些忐忑地跟史蒂夫说。

  “你上网查查看”,他说到。

  一查,网站上写得很明白,“所有四月底前是东方陶瓷学会会员的人,都将收到学会的赠书”。他们没有搞错,感动之下,我赶紧补缴学会会费。

  正是在这本图录上,我得知了百年纪念展将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文莱美术馆举行。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坐落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里的文莱美术馆


此次展览名为“藏家、策展人、鉴赏家:一个世纪的东方陶瓷学会”,汇集了100多件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稀世珍品,展品来自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及部分私人藏家。


百年历程,本文开篇第二段即是笔者对这张照片中文字的翻译


一进入展厅,就能看见这尊高达一米三的琉璃釉炻胎瓷人物座像(据图录介绍,此或为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之悉达多太子)



1971年,学会为庆祝成立50周年在伦敦最豪华的酒店举行晚宴,款待了250位会员和客人。这些是当时的纪念图录和晚宴邀请函等。



曹昭的《格古要论》(1388年)


大维德爵士翻译的《格古要论》(1971年)



装《程氏墨苑》的丝盒


《程氏墨苑》(明万历年间1575-1620),将中国版画技术推向了高峰


《方氏墨谱》(1589),早期墨谱是瓷绘故事图案的灵感源泉



明嘉靖盖罐,由阿尔弗雷德·克拉克伉俪收藏


巴特勒爵士收藏的明崇祯时期五彩文王求贤故事图盖罐


明晚期青花琴棋书画四艺图瓷罐


斗彩祥云纹马蹄式瓷水盂一对


左边:元代青花云肩水波纹六开光禽鸟花卉图瓷瓶;

右边:明正统青花莲池鸳鸯纹瓷梅瓶


明万历青花学士图带盖瓷方盒


透明釉下白地剔黑花猫蝶纹炻胎瓷如意形枕


猫+蝶=耄耋,寓意长寿。只是这形制能睡得舒服吗?拍个侧面看看


明正统青花麒麟纹瓷盘


元代青花莲池鸳鸯纹配模印留白缠枝花卉纹大瓷盘



明末青花把壶两件

它们原本是同一个时间(明末约1640年)在景德镇制作的,但其中一把在19世纪来到英国后被加彩它们记录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小而精的一次展览




  巴特勒爵士纪念讲座暨《鲤跃龙门:迈克尔·巴特勒爵士珍藏十七世纪中国瓷》新书发布,可谓是东方陶瓷学会百年庆典的重头戏。巴特勒爵士的贡献,说他改写了中国陶瓷收藏史和学术史都不为过。他建立了全球首屈一指的十七世纪中国瓷器珍藏,在他之前的西方收藏界一直“偏爱”中国官窑瓷器,是他凭着自己的热爱和鉴赏力,让十七世纪明末清初的中国瓷器走入了西方收藏界的视野;又凭着自己的笃定与勤奋,身为外交官的他站在了陶瓷学术界的舞台前沿。此次出版的新书,可谓是集巴特勒收藏与研究的大成之作,代表了西方对中国这段艺术史的宝贵贡献。正因为他的贡献,东方陶瓷学会每年都要举行纪念他的讲座,由一位学者在学会会议上宣讲。倪亦斌博士就曾在2014年的伦敦纪念讲座上发表演讲,演讲稿后刊登在当年的《东方陶瓷学会会刊》上。

  看着老人坐在自家博物馆的收藏前那副心满意足的神情,你会感受到他度过了丰富多彩的一生。老人的一生锐意进取,结识英才,提携后生,与人分享品鉴藏品是他的一大乐趣。就像新书封面的图像,五位代表金、木、水、火、土的高士,在欣赏绘有阴阳太极图案的卷轴画,巴特勒爵士的博物馆曾经也常常是这样,同道中人因瓷而聚。可惜,我们再也不能前往他的博物馆观看那些凝集了他毕生心血的藏瓷了。在他离世之后,他的藏品散居四个子女处。是这本新书让它们又团圆了!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有关十七世纪中国瓷器的研究性收藏”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语的汇总,书中收录了他所有最重要的藏品,图录涵盖晚明、转变高峰期、顺治、康熙、单色釉和素彩瓷。素材浩繁,题旨宏


  当得知今年的讲座将于11月8日在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举行时,我在点击报名链接的时候犹豫了一下。讲座免费对会员开放,但需要提前预约座位。线上同时有直播。英国疫情感染病例还是每天三、四万的高居不下。到底去不去现场听讲呢?想到不能现场亲历的遗憾,激情战胜了对疫情的担心。但等我再点击报名链接时,已显示报名已满。有座位时,我在犹豫;这下没有座位了,我反倒坚定了要去的决心。于是,我给学会秘书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邮件,表达了我希望现场聆听的心愿。不出意料,第二天就收到回复了,他们会为我预留一个座位。

  我一阵欣喜。

  将要与我同行的司机史蒂夫则有了疑问,“你有票了,那我呢?”过了一会儿,他自言自语道:“我可以在汽车里边打游戏边等你。嘿嘿”。我对他说:“你能进去的,到时见机行事。”其实,怎么个见机行事法,我心里没有底。


        

       在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侧门外等待,疫情后第一次参加活动见真人,大家都有些兴奋。画面最左边可见一个低着头的人,他正在核对名单。在这张照片拍完几分钟后,他就会一一核对姓名,他在名单上打勾后,我们才能被允许入内。

        轮到我了,我报过姓名,那个人低头在纸上查找。跟在我身后的史蒂夫一眼就找到了我的名字,他指给那个人看,然后说了一声,“我是她的客人。”(I am her guest.)在那个人不置可否的时候,史蒂夫把手搭在我肩头,随我走进了博物馆。在我为他的机智而入开心时,他说到:“别忘了,1971年学会50周年庆时,还宴请了250位会员和他们的客人呢。如果现在不是有疫情,说不定我还能跟去蹭顿饭呢。哈哈”


博物馆之夜,穿过长长的画廊



再经过博物馆银器厅,前往报告厅


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熟悉的老朋友们见面行贴面礼,现场座无虚席,除了我,很少有人戴口罩。


  这是在讲座中和图录里都有出现的画面:“老鹰聚会”(The Gathering of the Eagles)。2003年美国夏洛特镇维珍尼亚大学美术馆内,巴特勒爵士、柯蒂斯夫妇、倪亦斌、白谦慎、多明尼克·谢里力围在一个泰森罐前,就它的真伪进行辨析。罐身题记含“顺治丙戌年”(1646年)字样,可谓是存世唯一具顺治纪年的五彩瓷器。之所以拍摄这张照片的来自加州的退休医生兼收藏家伯恩斯将这张照片称为“老鹰聚会”,我想是因为在场人士所具有的鹰之眼,犀利敏锐。1646年是清朝恢复科举考试的年份,题记仅写“顺治丙戌年”,而非“顺治丙戌年制”,当时讨论的结果是认为很有可能是出于“怀古”而制作于1646年之后。虽然这个难解之谜时至今日仍待解开,但“老鹰聚会”体现了东方陶瓷学会所具有的一种思维模式--逻辑推导,也代表了东方陶瓷学会所具有的一种精神--科学证伪的精神。提出问题,查找证据,可以推翻,可以质疑,一种开放多元、真正求真务实的研究方法。

  讲座结束后,在我们找学会主席毕宗陶女士攀谈时,史蒂夫以这个聚会为由头尝试拉近与学会之间的关系。这是他自我介绍的开场白:“你好,我们是讲座里提到的‘老鹰聚会’里的一个老鹰的朋友-- 倪亦斌博士。”你可以想象当时现场聊天的欢快气氛了。



讲座结束后,大家来到前面领取早已在网上付款(175英镑,会员150英镑)订购了的书。作者现场签名留念。

2013年辞世的巴特勒爵士在大屏幕上笑吟吟地看着他面前这些人,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希望为收藏编撰一本精美图录”。





与本书作者之一 -- 巴特勒爵士的女儿巴芙莲女士合影。用了美颜相机,瘦脸、祛斑之后定格美好瞬间。书,中英双语,576页,4公斤,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在《鲤跃龙门:迈克尔·巴特勒爵士珍藏十七世纪中国瓷》一书中,作者这样描写包上图案与巴特勒爵士的关系:[“鲤跃龙门”出自中国民间传说,指鲤鱼一跃龙门化成巨龙,自古形容科举考生夙夜匪懈地勤勉学习,最终成功进士登科。巴特勒爵士耗时50余年宏观博览,自学成才。他走遍各大博物馆展厅、库房鉴珍,频到拍卖会、古董店和杂货摊寻宝,同时博览群书,探寻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珍藏。…… 爵士勇于求索,终究从收藏家晋升为著名学者,其珍藏名闻遐迩,举世瞩目。“鲤跃龙门”正好作为巴特勒爵士一生写照,概括其漫长的苦学之旅、精彩的鉴藏生涯,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


          现在这个两面都绘有龙头鱼身图案的包,就挂在我每天坐的椅背上,激励我前行。

      

云凝笔触
生活留痕,在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