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抗疫系列89:喧哗与愤怒的意义

文摘   文化   2022-02-20 00:18  

过了一个无比情绪化的中国年!一会儿心神不宁、神情恍惚,一会儿无语凝噎转而又失声痛哭;欢笑的脸会突然僵住,朋友圈里分享快乐的日常也会自责。为什么?因为愤怒!无处发泄的愤怒!你为了孩子和母亲什么都舍得付出,可是突然你发现你连最基本的都给予不了他们。自由行走的空间,免于恐惧的自由!2022的天空瘟疫弥漫。于是我坐下来拯救我的情绪!拿出时间来发泄愤怒!文字就是救赎!

“诗可以怨”!一个女娃去东海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暴,她被淹死在海里。她的魂灵化作了鸟,栖息在北方的发鸠山上。她悲愤自己年轻的生命被无情的大海吞噬,于是衔了西山的小石子、小树枝投到东海去。她的愤怒,让她誓要把东海填平!她的名字叫“精卫”!《伊利亚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开篇,虽然强大的外在力量让荷马时代的人感到命运的不可捉摸,但宿命论的存在并没有让他们放弃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中西文学文化里早就孕育有因愤怒而抗争的精神。

情绪的蔓延不分国界,但文字连载的“英伦抗疫系列”可以暂把母国放下不写,继续记录英国。

2022开年的英伦充斥着愤怒的呼声,报纸上、电视里、议会里、大街上,煞那间人们都被同一件事情左右着神经---“聚会门”(Partygate)!今天你谷歌搜索维基百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个词条。【聚会门:1月24日,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新闻频道报道了一起发生在2020年6月19日为约翰逊举行的生日派对。据说组织者是凯丽·西蒙兹,当时有近30位人士在场,包括约翰逊、西蒙兹和正在给他们的公寓进行装修的室内设计师Lulu Lytle。】就是这样一则新闻,立刻让英国炸开了锅。2020年6月的英国正深陷疫情之中,正在执行全国范围的大封锁和严格的防疫限聚令。但首相府里却能举行派对,这刺激了无数因为遵守防疫规定而无法与亲人团聚的人们的神经,特别是那些亲人临终也无法见上最后一面的家属们。

事实上,去年年底圣诞的时候,这起事件就已经家喻户晓了。鲍里斯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否认,这无疑又掀了更大的声浪。紧接着,接二连三更多的聚会证据又被媒体披露出来。“聚会门”具体的时间线可以在网上查到,根据报纸Evening Standard的梳理:2020年5月20日,私人事务大臣发邮件邀请了近百位人士出席首相府的花园聚会,有40多位人士到场,首相参加了25分钟。(当时的防疫政策是全国大封锁,没有正当理由不得室内聚集。)6月19日近30人在内阁室内为首相举行生日聚会。12月10日教育大臣为其部门人员举行聚会,有二三十位人员出席。(以上两起聚会发生时的防疫政策都是不得室内聚集,室外聚集不得超过6人。)12月18日圣诞聚会 …… ......

一份、两份、三份、四份通告,一次、两次、三次、四次聚会、 ……直至十几二十几起周末聚会的证据相继曝光。民愤滔滔,社交媒体上的帖子如洪水一般,人们在发泄自己的愤怒。事件在持续发酵,首相一再道歉但拒绝辞职,保守党议员相继辞职,保守党议员临阵倒戈加入工党,保守党议员发送“不信任案”邮件,政府成立独立调查组,每周三“质疑时间”议会上演“口撕”首相大戏,警方就首相是否违法介入调查,首相和夫人收到警方调查问卷,伦敦警方负责人辞职…………

在这起事件中,英国媒体在扮演什么角色?是推波助澜,还是在厘清真相?毋庸置疑,高关注率为英国媒体带来了高收益。但他们也为民众的安居乐业筑起了一道道防线。英国正规媒体从业人员,他们真如无冕之王。为了探寻真相、履行正义,他们不屈不饶、深究到底。正是媒体的揭露帮助民众厘清了真相,首相参加了多起聚会,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不等;首相没有组织聚会,大多是手下人为部门离职人员组织的。具体到几点几时谁进入首相府、何时离开首相府,参加聚会的人在哪买的酒水饮料,多少人参加,因何名目参加等等,所有的细节都被Sue Gray写进了调查报告。虽然还没有正式公布报告具体内容,因为涉及到政府公务的细节需要保密处理,毕竟聚会地点在首相府、聚会时间多在会议后,但单纯与聚会有关的细节已经在电视新闻里反复滚动播出。

但有时记者们的做法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鲍里斯前去乌克兰斡旋俄乌危机,现场英国记者抛出的问题是:“你会辞职吗?”这让首相尴尬,也让英国人觉得尴尬。在国内事务上,他们要求明察秋毫。但涉及到国际问题,特别是在俄乌战争一触即发的此刻,这样的现场提问显得英国人没有气度和大局观。英国人开始思索,一味要求首相下台是否真的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像铁链锁住一个人,解开锁链让这一个人自由,问题就解决了?首相不得不推迟与普京的会谈来应对议会对他的质疑,这种做法真的正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个多月过去了,在喧哗与愤怒过后,首相现在依然还是首相,难道真的如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所说:“喧哗与愤怒,没有意义”?不!喧哗与愤怒有意义!喧嚣的民意会让每一个卷入或未卷入这起事件的人引起警惕,会让肇事者明白:危机之中唯有诚实面对这一条出路!

而之所以首相还是鲍里斯,也是由于让他下台也要符合流程。人性都有瑕疵,执政者也是人!为了监督约束执政者的权力,1922年英国特别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款。如果议会里15%以上的同党派议员发送了对首相的“不信任案”邮件,议会就能举行投票决定首相的去留。目前英国议会里有360名保守党议员,显然发送邮件的人数还不到54人。而那些临阵倒戈的保守党议员,更是让其他保守党议员意识到,投票让鲍里斯下台无异于将自己的阵地拱手让与在野党。政治就是博弈,种种因素让鲍里斯依然命悬一线。相信议会里那些发泄愤怒的吼叫和羞辱他的言辞,应该扎扎实实给他上了一课。没有人是特权阶级!任何人都要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目前英国首相要保住相位,第一要做的就是恢复人民对他的信心。至于为了民众的福祉,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加强媒体的监督机制,更是任何国家都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呼吁:修改法律!不能让“拐卖妇女罪”成为强奸犯、人口贩子、非法拘禁、殴打致残罪的保护伞,现在的法律条款“买卖妇女判三年,买卖鹦鹉判五年,买卖熊猫判十年”不合理!!

 

大家一起呼吁:请复制下面的链接用浏览器打开,选择妇女儿童→司法部→在内容栏填入:“修改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加重拐卖妇女儿童的量刑,买卖同罪,重判重罚”→实名提交。

 

http://leaders.people.com.cn/GB/178291/218130/441885/index.html#_ctmk_







民愤滔天,摘取两则。人有表达愤怒的权利!愤怒有意义!



云凝笔触
生活留痕,在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