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抗疫系列83:新冠时期的负笈游学 --- 曾真同学访谈录

文摘   文化   2021-09-13 15:54  


  负笈游学,古已有之。《晋书·王裒传》载:“北海炳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孙中山在《中国之革命》中也写到:“满清之昏弱,日益暴露,外患日益亟,士大夫忧时感愤,负笈於欧、美、日本者日众。”新冠时期,远赴英伦抱书寻师,又是另一番栉风沐露。上一篇公众号文章写的项飞同学的经历,之所以让很多家长感慨,皆因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也完全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留学生的身上。真实记录,为的是让远行的学子未雨绸缪,身边备好常用药、提前注册NHS、熟悉周围的医院诊所所在、了解就诊流程、平时规律作息、适度锻炼、扩大交友范围。更为重要的是,要去打当地的疫苗。疫苗就像汽车上的安全带,很多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是没有系安全带的,当然系了安全带也可能死于交通事故,但谁都知道,走远路、开高速,系安全带后安全指数是高于不系安全带的。

  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可能引向不同的人生境地。但哪怕是选择走同一条路,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目的地在远方。曾真同学,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届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2020年10月底赴英国,攻读爱丁堡大学“对外英语教学”(Tesol)硕士学位。现在她已经顺利提交了毕业论文,等待参加今年秋季举行的毕业典礼。今年5月份,她拿到了由位于英国伦敦的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毕马威(KPMG)公司提供的审计管培生职位的offer。目前她已经从爱丁堡搬到了伦敦金融城,准备开启人生新的篇章。作为一个和她微信保持联系、知道她近况的来自她母校的老师,我对她进行了访谈。我把访谈内容分享在这里,兴许对远行的学子会有所启示……


我:疫情之下,你为什么还是选择出国留学?是你自己的主意,还是父母的坚持?

曾:其实我的想法也很简单,不想推迟一年入学,因为不知道疫情后面发展的情况会是如何。而且感觉时间不等人,既然有机会了就赶紧学。至于我父母,其实还是比较担心的,他们的内心更倾向于我留在国内。不过既然我自己已经做了决定,他们就是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百分百支持我。在英国的防疫措施,其实就是自己戴好口罩,尤其是人多的地方。回到家里一定给手机消毒,因为那个是用的最多的。还有就是心态也要放好,感觉并不用太焦虑。虽然确实有认识的朋友确诊了,但是感觉确诊的大多都是不好好戴口罩的,所以感觉自己做好防护措施就可以。疫情期间自己也有去英国境内一些地方玩,但大多是都是和自己熟悉的朋友,也会尽量选择不在高峰期出行,而且出行口罩一定会戴好。

 

我:疫情期间,你的留学体验如何?我主要指的是生活上和课程学习上。

曾:生活上,我住的是爱丁堡大学提供的学生宿舍,一般是4-6人共一套房子,各人有各人的卧室和卫生间。但是因为疫情,有些同学还在自己的国家没有来英国上学,所以宿舍也没有住满。我当时的室友(housemates)有两个,都是中国人,我们共享厨房。相对来说,中国人的防疫措施和防疫意识还是比外国人强一些的。但是因为每天不说英语,感觉自己缺少了那个语言环境吧。有的时候听到楼下有人吵架,还要疑惑一两秒为什么这些人要用英文吵架。不过很早就感觉到以上种种都是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没办法改变的。每个人都在经历这些,甚至有些人的境地比我们更加艰难。自己能做的要么是改变心态,要么是改变行为。比如说心态上更加乐观,凡事多想一些好的方面,或者是行为上更加主动,积极地去为自己争取机会创造机会。

       课程学习上,由于疫情,课程都改为网课的形式授课。网课的体验感自然是没有线下课那么好的,感觉自己英文都退步了不少,尤其是身边的朋友和同学也都是中国人,除了看文献和老师交流需要用到英文,其它大部分时间用的都还是中文。然而,就学术学习这块来说,我自己是觉得线上课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很多课件和资料是老师提前录制好并且提前上传的,也就意味着我可以用大把的时间去仔细消化和理解这些知识。如果学有余力,我甚至还可以搜寻更多的资料拓展自己相关方面的认知。其次,因为网上学习的模式,只要自己时间安排得当,其实是有更大把的有效时间可以用在学习上。我明显感觉到写论文时,我有充足的时间去组织、编辑、修改,最后呈现出自己的思考。

  说起留学体验,不得不说好老师的重要性。我第一学期的学习就是按部就班,老师给了什么任务我便完成什么,也不会给更多的思考,学的东西虽然觉得有趣,但是没有有趣到我想额外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探索。然而第二学期,我的两个选修课导师都特别有见识,他们自己在学术这块造诣就很深,对学生也特别的有耐心,工作也特别负责。我们每周会有一次和导师线上的小组开会。大概是一个导师对4-5个学生。一次小组会议大概是1个小时左右。由于我很喜欢这个课也很喜欢这两位导师,基本每次会前我都会先做准备,会上也会积极和导师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也提出自己困惑的地方。每次结束和老师会上的交流,真的让我受益匪浅,甚至有一种想再看10篇文献的冲动。也是感谢这些老师,让我打破了很多之前对于英语学习的刻板印象,比如说很多人崇尚伦敦腔,或者专门学习英音/美音,其实学语言最终的目的是用来交流,所以最重要的永远都是使对方理解自己。每次想到这两个导师,都觉得自己真是特别幸运的人呀,可以受到这么好的导师的教导。除了学习之外,也是因为这个网课有了大段大段的独处时间吧。好像也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但同时也多了更多自己钻牛角尖想不开的时候,不过想想也挺好的,都是经历和体验。

 

我:谈谈你的求职经历吧。新冠时期能顺利完成学业,已经是不容易,你等于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曾:求职是Plan A, 我还有Plan B, Plan C. 讲到求职,就不得不先讲一下自己最初的设想。一开始就是单纯觉得疫情期间读一年书,感觉留学体验感不是特别强,所以想多待一段时间。而且因为自己本科是英语专业,也对欧美文化比较感兴趣,之前认识您也是因为参加了您和李树春老师组织的《尤利西斯》读书会,当时就感觉自己还有太多太多未知的想要探索。而这短短一年时间,尤其是因为疫情很多东西都变成了线上,导致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还没做,有趣的地方还没有去。想要多待一些时间的念头就更加强烈。

  所以很早就有了这个想法,也就很早就开始着手找工作了。知道英国招聘开始的早,需要提前一年准备,所以大概是去年这个时候就开始投递公司了。当时在网上找了很多相关资料,发现英国四大管培生的岗位对于专业背景要求没有国内那么高,而且招聘的人也比较多,所以最后投递了这个岗位。然后就是漫长漫长漫长的准备、做题、VI、群面、合伙人面试。一直到今年5月份拿到了正式的工作offer

  由于等待过程太过漫长,我担心万一最后没有拿到offer,我是否可以有别的选择。那时正好第二学期开学了,像上面提到的,深受两位导师的鼓舞,我想要继续学术研究--- 申请博士。也是自己上课的时候和导师交流比较多,让导师印象比较深刻吧,导师对我这个决定也很支持,甚至愿意后期指导我写研究计划。所以当时的打算就是写完毕业论文就写我的研究计划。虽然当时得到了导师的认可,但是想到申请博士这个事情也有可能会失败,所以我就启动了我的plan C,申请欧洲国家的二硕。这个过程就比较顺利,我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已经拿到了两个比利时大学的offer。当时想的是,实在不行,我可以先去比利时,一边读二硕,一边找导师申请博士,也算是不错的选择。然后就是5月份拿到工作offer啦。那时候都打算要办去比利时的签证了。

  工作offer一来,先是惊喜,然后冷静下来考虑自己长期的职业规划和生活规划,问自己是否真的要放下自己之前学的知识,彻底学习一门新的领域?何况也不知道这个领域是否适合我。当时也是问了很多导师和前辈。写到这里又觉得自己真是太幸运了,很多导师都是看到我的问题,立马一个视频电话打过来,告诉我他们的经验和想法。真的是太感谢了。最终综合考虑,决定接受工作offer,入驻伦敦金融城。

  总的来说,原因有三。最重要的就是想要接受正规公司的专业培训,进入一个更大的领域和平台。而且虽然跨行难,但是一想到要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就感觉很激动啊。第二,长远考虑来说,海外大公司的背景,对我日后的职业发展肯定也是有益无害的。最后也是想要弥补疫情之下的遗憾,多接触一些当地的人和事情吧。这些就是大概整个的过程。

 

我:关于求职,你还有什么心得体会吗?你感觉他们录用你的原因是什么?毕竟所学与所要从事的工作有很大的差距。

曾:其实之前设想的职业路线是专业学习英语教学,以后进入学校当英语老师。而且因为本科毕业就直接读研究生了,也没有正式的工作经历,相关的实习经验都是在中学做英语老师助教,或者在机构里兼职雅思培训老师,所以可以说这份工作offer对我来说是个彻底的跨行跨专业了。现在要入职的公司毕马威是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审计岗位负责的包括为公司审查财务报表这类事情。我申请的管培生项目的好处在于,它并不要求你对审计工作有任何相关的知识,因为公司会花钱培训你相关行业知识,给你上课,让你考证。那么在不看专业知识专业学历的背景下,公司看重的是什么呢?我在经历一系列笔试和面试过程中,感觉英国公司看重的更多是软实力,比如说思考问题的角度、对科技的敏锐度、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领导力、抗压力等等。

  如果要分享心得的话,大概是两点:一个是要敢想敢做。当我一旦知道这个事情有可能被我做到,那么我就不会考虑多难,而只会考虑我要怎么去做。要做怎样的准备?要有什么样的资源?要提前训练自己哪些技能...等等。想明白这些,然后就按部就班的去做。至于结果嘛,这个东西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就不想那么多了。第二点呢,就是永远做最充足的准备。不管是哪一关,只要是给了我机会,我就不愿意错过。我一定会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尽可能多的问前辈,收集资源,整理资料,然后尽可能呈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我:在你求职的过程中,你跟国内的父母交流多吗?你读研期间,你与他们的交流频率是怎样的?每天都视频吗?这些选择是父母告诉你的,还是你自己的主意?你觉得父母在孩子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曾:其实求职可以说完全是我自己一个人的战斗。在没有正式拿到offer之前,我几乎没有跟什么人说过我在找工作这件事情。可能和我自己的性格有关系吧,我总觉得事情还没做到,就先不说出来比较好。包括我父母也是在我拿到offer之后几天,我才告诉他们的。之前一直跟他们说的是读博士或者读二硕,他们没想到我还自己申请了工作。对于我后来真的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也感觉很惊喜。不过其实我父母对于我接受这份工作还是有点犹豫,因为他们希望我能继续读教育类的博士,以后回国回高校吧。也是因为家里就这么一个女儿,不想离得太远。但是我最终自己做出了决定,也向他们解释了我权衡的利弊,最终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我和爸妈的交流频率并不是很高,我有的同学会和爸妈天天视频,我可能就是几天微信聊天联系一下,感觉平时大家也比较忙,有事情就互相说一下。没什么事情可能就联系得少一些吧。

  关于我的这些选择,其实我基本上不管是留学、去哪个学校、读哪个专业、自己是读博、读二硕、还有最终找工作,都是我自己在做决定。首先我父母对于这块可能了解的也不是很多,身边也没有很多亲戚朋友可以寻求意见的。其次我从小到大,父母可能对我的教育方式是放养式的,没有太多的干预。但是在做重大决定这块,我会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也会毫无保留地跟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我觉得我们家还是很民主的,我父母也是很讲道理的人。毕竟是我自己的人生嘛,最后事情的决定权还是在我自己手上。当然了,我也会向他们解释,我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以及这样选择之后的好处和可能的不好。印象中对于我做出的决定,我父母都是经济上和精神上大力支持的。写到这里真是很感谢我爸妈的理解和开明呀,没有这些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我肯定做不到这样心无旁骛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至于父母在孩子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我觉得不要老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小孩子吧,也不要向孩子传递压力和焦虑。对于那些关心、担心和爱护,我非常非常理解,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肯定是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事情都给他,把自己能给的所有照顾都给他。可是有时候多一点放手和信任,没准他们也可以过得很好。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一切都太未知了,不给自己的孩子按部就班的生活,不帮孩子安排好一切,没准他们也能过得很好。

 

我:你现在是什么心情,有忐忑担心吗?

曾:现在在想要提高的方面太多太多啦,希望自己能够更加自信一点,希望自己不要老是躺着玩手机,希望能更勤快一点等等等等.... 最后就只想说感恩感谢。感谢自己这一年的经历,感恩碰到的所有的人。一直一直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超级幸运的人,有父母的支持,老师和朋友对自己的帮助。没有这些帮助,我一定不会是今天的我。

  当然啦,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开始。马上要脱离学生身份了,在一个不同的国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做一份完全陌生的工作,忐忑不安肯定是有的。担不担心听不懂同事的英语?担不担心完全没有任何审计相关背景,学不会审计知识怎么办?担不担心各种文化shock?担不担心疫情?担不担心自己一人在外如果生病了怎么办?担不担心房租水电各种生活压力?回答都是肯定的啊。而且除了担心自己,也会担心家里面爷爷奶奶的身体,也会担心作为父母的独生女,如果父母需要照顾我不在身边怎么办。而且疫情之下,回国还是遥遥无期。但是总的来说,心情还是 nervous but excited! 总之,那些令人揣揣不安的未来,心里总愿意相信它们是明亮的!


我:谢谢你分享你的经历给后来人,这期公众号打赏的钱都归你哈。

曾:哈哈哈哈居然还有钱。

我:从来不多,几百吧。哈哈 

曾:哈哈哈



从江西师大走向伦敦金融城,以下照片由曾同学提供:


2020年参加完毕业典礼的她


那晚的读书会,我因为有一个讲座必须去参加,就临时让史蒂夫去代读一下。回来后,他告诉我:“坐在前面的一个女孩很认真,朗读得很好,交流环节也很积极,a determined young lady。”


伦敦金丝雀码头


八月份,她参加学姐的毕业典礼。爱丁堡大学给饱受疫情困扰的师生和学生家长一份超强的仪式感,毕业典礼在爱丁堡城堡前举行,苏格兰的首席政要都有参加。这是校长在致辞。







                         爱丁堡风光




曾同学将袁先生的题词附在她的文字后面,我想这代表了她心里的一种信念。

云凝笔触
生活留痕,在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