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格上将的批评,首先指向的是印度空军的“光辉”战斗机。这款战斗机的研发开始于1984年,首飞时间是2001年,但直到2016年,第一架“光辉”才勉强交付给空军,整整拖了32年!更令人震惊的是,即使到2024年,印度空军还是没有收到最初计划中的40架“光辉”MK1型战斗机。
这也意味着,按照目前的生产进度,印度军方每年也只能收到不到一架战斗机的交付,速度之慢令人咋舌。作为一款被寄予厚望的国产战斗机,光辉的研发历程堪称“漫长与失败”的代名词,拖延的背后,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不成熟,更是印度军工整体水平的不足。
辛格上将批评印度军工时,也不忘提起中国,强调中国在战斗机领域的迅猛发展。的确,中国近年来的军工成就令人瞩目,尤其是航空工业,不仅数量增长迅速,而且在技术上也不断迎头赶上,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辛格上将指出,中国不仅战斗机的数量多,而且技术质量也不断提升,不仅如此,中国在空军领域还在持续加大投资,目标是保持并进一步巩固其军事优势。
但不管怎么对比,回过头来看印度的军工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印度的军工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许就是缺乏实际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支持。印度的军工发展一向具有“高起点低落地”的特点,总是设定过高的目标,却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莫迪与“光辉”战斗机
无论是“光辉”战斗机还是“阿琼”主战坦克,这些印度国产武器的项目,都在高标准的设定中迷失了方向,导致最终的成果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也没有任何竞争力。
以“光辉”为例,印度的目标原本是要打造一款“世界顶尖”的战斗机,但这个目标似乎过于远大。事实上,印度航空工业的起步相当晚,没有成熟的技术积累,也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支持。即便如此,印度依然一味地追求“高大上”,为了赶超中国和西方,设计团队在技术上一次次修正,最终将“光辉”定义为能“吊打”中国的歼-10C战斗机。然而,这种“梦想式”的设计,只能让“光辉”始终停留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难以走向现实。
印度LCA光辉战斗机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印度的其他军工项目上。例如,印度国产的“英萨斯”步枪和“阿琼”主战坦克,也都在研发过程中设定了过高的技术指标,试图一举超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然而,最终的产品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标准,甚至在实际使用中还频频暴露出性能问题。“阿琼”坦克的导弹系统和火控系统长期不稳定,造成了实际作战中的严重困扰;而“英萨斯”步枪则因可靠性差、射程短等问题,始终未能获得印度军队的全面信任。
这些问题的背后,折射出印度军工业的一个深刻问题——过于理想化的战略规划和盲目自信。印度军方和政府对自家军工的发展,总是抱有过高的期待,却忽略了现实中的技术瓶颈。这种“一夜成名”的幻想,最终导致了诸多军工项目的失败和拖延。
事实上,印度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唯一的途径就是转变思维,从理想化的“全球顶尖”转向更加实际的“稳步发展”。毕竟,中国的军工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时间的技术积累、资金投入和系统化规划中逐步取得的。
印度国产“阿琼”主战坦克
印度应当从中国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教训,意识到短期内的超越不仅不现实,甚至会拖延军工项目的进展。更为重要的是,印度需要在技术、管理和产业链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建设,逐步形成自己的军工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