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在审看一部关于两岸在国际场合打击台湾电信诈骗犯的电视剧样片时,遇到一个在国际场合如何准确界定两岸关系的问题。
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潜藏在东南亚某国的台湾电信诈骗犯,利用同为中国人的便利专门诈骗中国大陆同胞。中国国际刑警在东南亚某国警方配合下,在该国抓捕了这些诈骗犯。中国要求将这些诈骗犯引渡到中国大陆审判,台湾当局驻该国外事人员则妄图将这些被捕诈骗犯送回台湾(最终结果将是逃脱法律制裁)。
中国外交人员在与该国交涉时说:“根据‘九二共识’,这些诈骗犯理应送回中国审判”。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恰当的!
为了弄清其错误之处,要弄清“九二共识”的由来与含义,以及国际社会看待两岸关系的基本准则。
“九二共识”的由来及含义
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受权就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一个中国原则事宜进行协商,经过当年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九二共识”。两会都表明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谋求国家统一”的基本态度;对于“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台湾海基会表示“认知不同”,海协会表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作了求同存异的处理。
在两岸之间政治分歧等固有矛盾一时难以解决的历史条件下,“九二共识”的达成,体现了两岸双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确立了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为两会开展协商并取得成果提供了必要前提。
“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2008年至2016年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在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这一共同政治基础上,实现了大交流大发展大合作。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协商签署的协议及取得的其他协商成果,都是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取得的。
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造成两岸关系持续陷入紧张动荡。
由此可见,“九二共识”是两岸中国人在确认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暂时搁置“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等分歧,以求同存异精神解决自家事,是两岸中国人坐下来协商谈判的政治基础,不涉及国际关系,通常仅在两岸语境下使用。
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那么,国际语境中应如何表述两岸关系呢?
这就需要回到国际社会看待两岸关系的普遍共识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在中国这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情况下的政权更替,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没有发生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的主权。因此,台湾问题产生后,两岸主权并没有分裂,两岸政治分歧的核心是海峡两岸谁才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全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明确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只有一个,不存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问题。两岸围绕中国代表权的激烈争夺由此落下帷幕,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也是世界上183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政治基础和处理外交事务的准则。
因此,在上述影视情节中,中国外交人员交涉的准确说辞应该是,“根据一个中国原则,这些诈骗犯理应送回中国审判”。
简言之,“九二共识”是两岸中国人解决家务事的政治基础,不涉及国际关系,仅在两岸语境下使用;在国际语境下则要理直气壮说出“根据一个中国原则”。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