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将闽台融合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
2024年,尽管面临民进党当局继续执政和外部势力变本加厉“以台制华”的严峻复杂局面,为贯彻落实《意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主动作为,提出创新举措,加强政策支持,福建省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协同落实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共同推动《意见》各项任务举措落实落地,对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党中央统筹推进,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推动闽台融合发展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指明方向。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委员时强调,积极推动两岸科技、农业、人文、青年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继续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二是党中央召开专题推进会对福建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做出具体部署。6月14日,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大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福建厦门主持召开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专题推进会。会议明确了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五方面重点工作:一是要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在理念思路上不断深化、在政策制度上不断完善、在实践探索上不断突破。二是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让台湾同胞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共享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成果。三是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两岸融合发展全过程,深化两岸经济融合,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政策制度,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四是要拓宽两岸交流合作领域和渠道,为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提供更多便利,推动在交流交往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五是要探索和创新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经验作法,研究解决政策实施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强化融合发展工作统筹和责任落实。12月3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48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福建省,在北京召开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部际协调机制工作会议。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就对台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研究讨论了福建省提请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支持的政策(事项),部署下步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意见》落实落细。
三是党中央有关部门在平潭举办福建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座谈会。3月19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平潭共同举办福建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座谈会。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在会议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涉台重要讲话,为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指明了方向。宋涛主任强调,要坚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方针政策,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表示,发改委下一步将支持福建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制定促进闽台融合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推动闽台产业合作走实走深。福建省委副书记罗东川表示,福建省将着力打造两岸社会融合、经济融合、情感融合“三大示范样板”,积极构建全域融合新格局,推动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各部委主动作为,持续构建两岸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加大政策赋能,出台在本领域贯彻落实《意见》的一系列配套文件和政策举措。
1月1日,国家移民局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十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正式实施,进一步促进闽台人员往来、便利台胞在闽居住生活,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
1月5日,农业农村部出台《关于农业农村领域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支持福建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深化闽台农业农村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台农台商登陆的第一家园。
1月8日,商务部、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经贸领域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若干措施的通知》,从5个方面提出14项措施,涵盖支持福建扩大对台开放合作、支持福建对台贸易高质量发展、深化闽台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在闽台企融入国内大循环、促进重点区域加快融合发展。
5月1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出台《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林草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从5个方面提出18项措施,支持福建深化对台林草交流合作,促进两岸林草融合发展,打造台湾农林企登陆第一家园。
6月12日,教育部出台《教育领域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支持台生在闽求学发展、台师在闽安居乐业、闽台深化教育交流、闽台高校深度合作、闽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福建提供优质均衡教育服务等。
三、福建省强化主体责任,积极落实落细同等待遇措施
福建省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协同落实机制,制定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意见,陆续发布的融合发展政策举措,在落实落细台胞在闽求学研习、就业创业、社会参与、便利支付、医保社保、基层治理、金融服务、司法服务等方面做出两岸同胞同等待遇的政策安排。
4月28日,福建发布第二批共13条融合发展政策举措,涵盖便利台胞来闽交流和工作生活、扶持台资企业发展及鼓励台湾同胞来闽就业创业和培训实习方面。在便利台胞来闽交流和工作生活方面共4条,包括在闽政通APP设立“台胞专区”;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工作的台湾同胞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免申即享”;健全完善“台胞医保健保福建线上服务平台”;面向马祖同胞推出“福马同城通”卡。在扶持台资企业发展方面共6条,包括设立台商海峡两岸产业投资基金;依托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台资板”进一步服务台资企业;在福州、厦门、泉州实施对台跨境贸易便利政策;加大对台资农业企业金融服务支持;支持闽台航运船舶和企业发展;推动闽台共同开展标准共通合作。在鼓励台湾同胞来闽就业创业和培训实习方面共3条,包括组织实施海峡两岸互联网营销师培训就业创业扶持计划;拓展台胞参与福建气象工作渠道;为台胞在闽参加多种类船员培训、申办大陆船员证书提供便利。
10月29日,福建发布第三批17条惠台利民政策措施,涵盖对台金融合作、支持台胞来闽发展、对台司法服务及便利台胞在闽生活旅游方面。其中在推进对台金融合作方面共6条,包括实施在闽台资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便利在闽台胞征信查询;服务台胞享受便利移动支付;设立一批重点服务台胞台企银行保险机构;提供开立证券账户便利服务;做好台资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在支持台湾同胞来闽发展方面共3条,包括优化台胞在闽职称服务;支持在闽台胞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鼓励台湾护理人员就业。在扩大对台司法服务方面共4条,包括设立“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司法服务新平台;支持台湾地区仲裁机构在厦门设立业务机构;开展“检察护企·送法进台企”活动。进一步便利台胞在闽生活旅游方面共4条,包括推出数字“第一家园”服务平台;推广台胞在闽临时机动车驾驶许可线上申领;提供台湾居民居住证“上门办”服务;欢迎台湾同胞来福建旅游。
此外,福建在加速推进“新四通”,打造共同家园方面取得新进展。比如,12月2日,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刘五店航道桥(悬索桥)完成了东主塔的桩基施工,这标志着工程正式迈入水上施工新阶段。平潭综合实验区不断优化“对台一体化政府服务平台”,对台湾居民居住证和台湾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信息进行创建、关联、合并,率先实现台胞身份“两证”互认。
四、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启示
赖清德上台以来,大肆鼓吹“新两国论”,加大谋“独”挑衅和勾连外部势力,台海局势更加复杂严峻。祖国大陆牢牢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推动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取得积极成效,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根本保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及赴福建省考察期间,多次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领域等做出重要指示,为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高度,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部门主动作为,督促福建省落实主体责任,压茬推进系列举措,由此发挥从中央到地方,在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全局中统筹推进闽台融合发展的制度优势,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祖国大陆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为两岸同胞谋利造福的理念初衷,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中央有关部门和福建省出台的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系列政策措施,目的就是率先同台胞台企分享大陆发展红利,助力台商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参与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必将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强大物质基础。
(三)两岸双向互动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祖国大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不断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为两岸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条件,吸引了大量台湾同胞来大陆创业、就业、学习、生活,积极主动融入闽台融合发展进程。2024年闽台人员往来呈增长之势,两岸“小三通”客运航班班次加密,客流量显著增加。截至10月,两岸“小三通”客运航线2024年客流量已突破100万人次,同比增长87.6%。实践证明,两岸双向互动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来自民间的力量是民进党当局阻挡不了的。两岸同胞必将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不断走进走亲,实现心灵契合。
(原载《台湾周刊》2024年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