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对神圣领土台湾曾有不同的称呼。《尚书·禹贡》记载有台湾的“岛夷”向大陆进贡桔柚的记录。《列子·汤问》称台湾为“岱员”,《山海经》称为“题雕国”,《史记·秦始皇纪》称为“瀛洲”,《三国志·吴志》称为“夷洲”,《隋书》和《元史》称为“琉求”。
唐宋时期,也将台湾称为“流求”、“流球”或“琉求”。明代初期,沿袭唐宋,将台湾称为“流求”或“琉球”。明代也时常以台湾局部地名指称全岛,如“鸡笼”、“淡水”、“北港”等。
明万历年间,已开始以台湾指称全岛。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台湾正式成为沿用至今的固定名称。
岛内“台独”势力常以把台湾称为“福尔摩沙”自居,其依据是相传在1544年,一艘驶向日本的葡萄牙船只途经台湾洋面,水手们远眺岛上山峦叠嶂,林木葱茏,不由发出“Formosa”的呼喊,也就是“美丽岛”的意思,由此便以“福尔摩沙”称呼台湾。
实际上,15世纪以来,葡萄牙人在全球殖民扩张以来,以“福尔摩沙”命名的地方遍布五大洲,包括各类地形,甚至是在所谓“福尔摩沙”地名发现的新物种,也常以“福尔摩沙”命名。
据不完全统计,在大航海时代的世界地图上,被标注为“Formosa”的岛屿有12个。
岛内学者也早已对葡萄牙人称台湾是“福尔摩沙”的传说提出质疑,推测葡萄牙人当时看到的“Formosa”,极可能是琉球,而不是台湾,并认为葡萄牙人赞叹台湾为“Formosa”的起源,是后人推论的想象。
“福尔摩沙”本来只不过是对海岛风景的赞美词,况且还未必是指台湾。即使真的是指台湾,也与台湾地位和归属无任何关系。“台独”分裂分子称台湾是“福尔摩沙”,企图以此凸显台湾是不同于大陆的“海洋文明”,妄图把台湾从中华主体文化中分割出去,显然是歪曲历史的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