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用语:施琅“统一台湾”还是“平定台湾”?

文摘   2025-01-21 07:02   北京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清军二万,大败明郑主力刘国轩部,取得澎湖大捷。不久,割据台湾的明郑归降。次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正式将台湾纳入统一的国家治理体系。

      很多人将这段历史称为施琅“统一台湾”。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清郑对峙数十年,澎湖大捷仅仅是统一进程中的关键一役。

清政府统一台湾是在康熙皇帝直接领导下统筹推进的

      清顺治年间,入主中原不久的清政府仍然面临严峻的内陆边疆问题,受当时的战略重心及军事实力所限,中央政府无暇顾及、也没有能力解决东南沿海边患,清郑之间的斗争主要是地方督、抚、提臣与明郑的斗争。康熙皇帝亲政后,统一台湾是在康熙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康熙居于整个决策系统的最高端,是统一大业最强有力的领导人。

      康熙亲自统筹战争全局,直接指挥,亲自选人,亲自督办,协调督抚关系,统一调动闽、浙、粤各省的舰船、军械、粮饷等战备物资,并且给予平台各项工作特殊保障。

      康熙做出平定台湾的战略决策后,清政府逐渐形成了以康熙为领导核心、以议政王大臣会议为主要决策中心,包括兵部、刑部、户部等在内的中央决策系统,以及以闽省为中心,包括闽、浙、粤等督、抚、提臣在内的执行系统。

      施琅在击败郑军主力、逼迫明郑归降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施琅历史功绩巨大,说“平定台湾”是没有问题,但说施琅“统一台湾”,就夸大了施琅个人在整个统一进程中的作用。

清政府在台湾设治管辖是由中央政府决策和实施

      清政府统一台湾的历史性标志是在台湾设治管辖。1684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正式将台湾纳入统一的国家治理体系。施琅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力陈台湾弃留之利害,从经济开发、国家安全等角度全面阐述了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对于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立与大陆相同的治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最终是康熙皇帝决定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将台湾纳入统一的国家治理体系,且是由清政府实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施琅“统一台湾”显然不合适。

      综上所述,施琅率军取得澎湖大捷、迫使明郑归降,是清政府统一台湾进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说施琅“平定台湾”是没有问题的,而说施琅“统一台湾”显然是错误的。“统一台湾”的正确说法应该是,“清政府统一台湾”或者“康熙统一台湾”。

(转载请注明来源晓台海)

欢迎关注晓台海微信公众号

晓台海
清华大学政治学博士,兼有对台研究基础与实务工作经验,聚焦台海局势与统一大业,主要面向对台一线工作人员、科研机构及台海兴趣爱好者。另外,广泛涉及时政、历史、文化、生活等,立志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扎根中国大地、做有根的学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