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族群问题仍然是台湾社会的重要问题。民进党当局为推行“文化台独”,大肆操弄以“去中国化”、构建“台湾民族主体性”为企图的族群议题,打着“文化多元”的旗号,强行切割闽南族人群、客家人族群与中华文化的历史连接。赖清德制上台后加快推动所谓将“闽南语”正名为“台语”,鼓噪建立“台湾主体性认同”,继续在“文化台独”道路上狂飙,给台湾的族群和谐、文化认同及祖国完全统一进程造成严重干扰。
如何消除不同族群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弥合族群矛盾,促进族群和谐共生,增进各族群人民对中华民族和祖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周雪香教授的专著《台湾闽客族群的互动共生与政治生态研究》,全面分析了清代以降台湾闽南族群与客家族群体系的形成、变迁及互动共生关系,对于理解对当代台湾族群问题的历史脉络、发展方向及探讨族群和谐共生问题等,给出了颇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分析和答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台湾闽、客族群关系的结构与变迁为研究对象,从纵向的历史脉络和横向的族群关系结构两个面向,系统探究在台湾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政治生态的变化,闽、客族群关系的变迁与重构。
第一章“台湾闽客族群的历史渊源与地理分布”,对清代以来台湾闽、粤两省移民的人口比例与分布状况进行系统梳理,以助于对台湾闽、客族群关系的结构与变迁的整体把握。
第二章“清代台湾的闽客关系”,论述清代台湾闽、客族群之间的冲突对立与合作共生关系的发展变迁,探讨统治政策、经济利益、人口区位、“番汉”关系及籍贯、语言、民间信仰等因素对族群分类和族群关系的影响。
第三章“日据时期的闽客关系”,论述日本割占台湾及其殖民统治对台湾闽、客族群关系及“台湾人”意识和“祖国意识”的影响。
第四章“当代台湾的族群政治和闽客关系”,论述台湾光复后,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民主化、“本土化”对闽、客族群关系的影响,剖析台湾“族群分化”和“族群政治”的实质和危害。
结语部分,总结台湾闽、客族族群关系演变的规律,针对当前台湾闽客族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促进当前台湾族群和谐共存的建议。
学术贡献
本书系统剖析了清代以来至今台湾闽南族群、客家族群的互动关系,对于理解当今台湾的族群关系及族群政策提供了长时段的历史视角,有助全面把握台湾闽、客族群关系的历史脉络与发展方向。个人认为,本书至少做出了三个方面的学术贡献:
一是有力揭批了民进党当局在族群问题上“去中国化”的企图。作者揭露了民进党当局披着“族群和谐”的幌子制造新的“闽客心结”,不断扩大族群分裂,大大偏离了民族和睦的正确道路。比如,为编造清代台湾农民起事是“台湾民族意识”的产生,把帮助政府平定叛乱的义民污蔑为“不义之民”。再如,原本以复兴客家文化与争取政治经济权益为目标的“台湾客家运动”已被政治所操控和扭曲,沦为鼓吹“台湾优先”、操弄“台湾文化主体性”的工具。作者以强有力的历史事实驳斥了民进党当局在族群问题上操弄“去中国化”的企图,也指出了“去中国化”对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造成的恶劣影响。正如有台湾学者指出的:“去中国文化,就没什么台湾文化好谈”,最终会成为“无根的族群”。
二是指明了当今台湾族群和谐共生的可行性路径。作者分析了当今在台湾社会甚嚣尘上的“福佬沙文主义”给族群和解与和谐造成的严重危害。在结语部分指出,如果闽、客族群都能按照民主多元社会的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台湾当局制订公平合理的政策,以及两岸都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环境,那么台湾的闽南、客家两个族群消除历史积怨和矛盾,迈向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将指日可待!作者的这一结论,可谓一语揭示了台湾通往族群和谐的唯一之路。如果民进党当局继续在“台独”邪路上狂飙,终将被族群撕裂的恶果反噬。
三是对于统一与治理台湾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作者剖析了清政府治理时期利用台湾族群间的分类习性制衡各籍势力的策略、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分化利用政策及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当局制造新的“闽客心结”对台湾族群互动造成的影响,其中不乏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而且也分析了历史上族群共生互融的成功案例,对于祖国完全统一过程中如何化解台湾复杂的族群问题,无疑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比如,作者分析了清代妈祖、观音、神农大帝等神灵成为跨族群整合的媒介,增加了闽、客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对于今天如何利用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重新建立两岸历史文化连接,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总之,《台湾闽客族群的互动共生与政治生态研究》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对于深入了解台湾族群问题的来龙去脉,探索族群和谐共生及两岸融合发展之路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