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边界和法治的细节
品读《权力的边界》|武汉站|
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德国慕尼黑大学、科隆大学、纽伦堡大学访问学者。著有《权力的边界》《行政法学的主观法体系》《法治国下的目的性创设:德国行政行为理论与制度实践》等,译有《德国国家学》《民族主义:历史、形式与结果》。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家》《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环球法律评论》等杂志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在澎湃新闻、凤凰风声等媒体发表法律评论近百篇。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行为、主观公权利等行政法基础理论,基本权利教义学、比较公法等。
赵宏老师长期从事普法写作,尝试通过典型案例阐释法治的一般原理,也传达法治的真正要义不仅在于约束个人,同样也在于约束国家公权力。其将选择开始从事公共写作后遇到的现实经典案例进行讲授,这些案例关涉权力的边界,也测试执法的温度,背后更叩问权利的价值和个案的正义。
11月27日19:00,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赵宏老师,将作客“元照读书馆”(武汉),线下品读《权力的边界》,带来题为“权力的边界和法治的细节”回应广大读者,与读者们近距离交流,诚挚邀请读者们前往线下参与,扫码即可报名。
学术讲堂:寻衅滋事的法治约束
以网络信访被认定寻衅滋事案为例
与寻衅滋事罪一样,治安管理处罚中的寻衅滋事在实践中也极易被误用和滥用。实践中最常被适用的情形包括在网络发布不当言论、违法上访信访、在公共场所展示标语、条幅或涂鸦等。但对寻衅滋事处罚的扩张有违处罚法定原则,对基本权利形成了实质性干预,也导致了规范体系的体系失衡。学理上尝试通过行为类型的区分、流氓动机的强调以及公共秩序作为保护法益等三种径路对此类处罚的泛滥予以遏制,但这些径路都因存在内在困局而作用甚微。寻衅滋事的行政处罚之所以被滥用的背后成因究竟是什么?究竟如何处理才能尽可能地遏制寻衅滋事的滥用?不仅是刑罚同样是治安管理处罚亟需面对的问题。
讲座对象
本科大一以上、 研究生、实务工作者。
【关键字】寻衅滋事、法治约束、网络信访、权力与权利
作者:赵 宏
云南人民出版社
《权力的边界》是赵宏教授的法律随笔,以近年的时事新闻引入,普及公权与私权的界限。
"对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法律说到底,真正关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行政法作为"小刑法",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给孩子起名"韦我独尊"是否寻衅滋事?能否通过穿衣立法,以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网暴事件背后的平台是否有责任等。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从行政法视角切入普法,是法治科普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权力的边界,就是个人自由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