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人格与认知
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
认知传承重于财富传承
—— 陈少文
平日里,我有把两本观点相左的书对照阅读的习惯,由此收获的智力愉悦非语言能够描述,而在今年的阅读经历中,有两本书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情感冲击。
两本书的作者是一对父子。
父亲纵横商海数十年,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本土战略咨询领军人物,是无数企业家和地方政府的座上宾,其作品《×××论战略》系统梳理了他在本土化顾问咨询行业深耕30年来的经典案例和方法谋略,读来酣畅淋漓,令人高山仰止;儿子则自诩为一位修行者和一个自由人,回顾自己在权力和财富里泡大的成长经历,他自认为收获了异于同龄人的麻木与空虚,他用一部非虚构作品《财富的孩子》勾勒了中国一批富二代群体的精神绝境,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让我感受到强烈情感冲击的是,在后一本书里,儿子对于父亲毫不隐藏的情感背离与控诉,使得父辈在前一本书中所展现的辉煌成功显得无比滑稽和悲凉。
比如,他特意把记者对父亲和自己的两篇采访作为序言放在全书之首。很多问题的答案互相对照,从而讽刺意味十足。
记者问父亲:“你会把财产传给子女吗?”
父亲回答:“我给儿子打过两千万,没起什么好效果,我后来转念一想,我给他这钱就等于让他丧失了一次自己创造财富的机会。”
而在对照篇的访谈中,记者又问儿子:“你父亲为什么会给你两千万?”
儿子回答:“因为我满足了他的条件,和未婚妻分开了。”
啪啪打脸。
类似这样的打脸在书中比比皆是。
儿子在访谈中直言不讳地评价父亲:“他也许是个成功人士,现在还着迷于自我修行,但在我看来,他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小时候,他对于我就是个陌生人,尽管他一直试图把我带在身边,参加那些项目考察和董事会议,但我感觉自己跟那一切都格格不入。新年家族聚会的时候,我们曾经有过独处的机会,但却不知道该聊些什么,他唯一上心的就只有自己的那份事业。”
至于将来的财富传承,儿子更是愤愤地表示:“所谓家族信托基金,就是坟墓里伸出来的一只手,在父亲活着的时候,维系我们的纽带就是金钱,而等他死了,依旧是金钱。”
……
他永远忘记不了高中时有一次被临时传唤到一个坐满成功人士的饭局上,悄悄地坐在一个角落里,父亲兴致来了,突然开始点评起他,言语中提到他的一些行为,最后以“废物”定性,儿子无法强忍住泪水,当着众多陌生人的面赶紧用湿巾捂住了眼睛,可是身体的抽动还是没能挡住。这一幕永远停留在了自己的记忆里,他感觉自己变成了一条畏首畏尾的狗崽子,完全臣服于虐待他的主人。
在全书里,你随处可以感受到,儿子由于被父亲的权威压制,始终没有发展出独立健全的完整人格。
人格如此,认知更是如此。
因为父亲做的是依靠战略创意进行顾问咨询的智慧产业,人身依附性相当地强。每次长辈问及同一个问题:“将来会接父亲的班吗?”儿子的回答总是充满了无奈和愤恨:“没法接,他那是无形资产,没人可以替代他。”
也就是说,父亲的事业越大,就越会后继无人。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做顾问咨询的认知和方法,传给自己的孩子。
可以说,这两本书的阅读给我带来的冲击胜过了以往所有教育书籍的总和,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想起网络上流行的一句极为扎心的话——
我活得像个父母双全的“孤儿”。
儿子充满勇气写完的这本书,代表着向父亲发出的最为严厉的控诉,值得引起每一个沉浸在事业和成功之中的人深刻的反思。
那,应该怎么做呢?
供他们吃穿,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再留下一笔可观的财产,这样的父母,做得还不够吗?
是的,不够,远远不够。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相较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唯一性究竟在哪里?
我的答案是——人格和认知。
人格是托底,认知是拔高。
在一次游学中,曾有个学生咨询我关于怎样追讨欠款的问题。她的想法是,如果能要到当然最好,真要不到也就算了。
一笔不算太少的合理债权,在追讨的过程中几度欲言又止,始终不好意思向对方开口。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背后不仅仅是沟通技巧的问题,很可能隐藏着某种不易被人觉察的人格密码。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一个人在陈述过程中下意识使用的措辞往往反映了她的潜意识。她在陈述中,不断使用“师兄”来指代债务人的具体身份,让我敏感地意识到,这层师兄妹的关系可能恰恰就是她羞于追讨债权的原因。
我追问下去:“为什么你会这么强调你们的师兄妹关系,而不是用其他社会身份来描述你们的关系?这位师兄是不是和你们共同的师父关系更近?你之所以难以启齿会不会是潜意识里担心他对你的看法会影响你和师父的关系?”
对方沉默了一会,竟然全部承认。
她说,在说出这些问题之前,她自己都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中间的因果联系。的确,她的潜意识里总是担心一场正常的债务追讨到后面会演变成师父对自己的误解,为了避免这个假想出来的结果,她竟然宁愿放弃合理的权利主张。
我继续追问:“你师父是不是年龄和你父亲相仿,在你的世界里替代了你童年父亲的角色,继续控制着你的生活?你童年渴望得到的父亲的肯定,演变成成年后害怕被师父否定的心理机制?”
她听到这里,泪水突然夺眶而出,“是的,师父就像我童年时那个威严的父亲,我渴望和他亲近,又害怕和他走近,我谨言慎行,生怕破坏哪怕一点点我在他心中的形象。我的父亲是个军人,他从小对我要求就极为严格,从未正面肯定过我,有一次我犯了错,就是不承认错误,他一定要打到我哭为止,我越是不哭,他就打得越厉害。”
我明白了。
那一刻,我彻底理解了她在成年以后很多让自己也难以解释的言行背后的逻辑,她会把生活、工作中一切年长者想象成父亲,从而自动把自己定位成女儿的角色,去刻意地维护这种不对称的社会关系。
“你的父亲把家当成了军营,你如果不哭,你就只是他的士兵,而当你哭出声来的那一刻,你才是他的女儿,他才是一个父亲。”
中国式家庭,从来不会缺少一个威严的父亲,他们秉持着“批评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简单观念,用家长制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子女。殊不知,无数童年的画面塑造着孩子的自我人格和情感人格,并一直延伸到他们成年以后,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接触的学生越多,我就越深刻地感觉到,人们几乎所有成年以后的心理和情感模式,都可以溯源到童年人格形成阶段所遭受到的挫折与伤害,很多人其实都需要一次和父母的“和解”或者“战争”。
我们既然都已深受其害,那当然应该由此反思,我们自己在为人父母之后,相比于学习成绩,是不是应该更为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在关注孩子成绩变化曲线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为关注孩子的人格变化曲线?
为此,我极为强调人格养成在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并以“亲子关系重于亲子教育”为中心构建了自己的人格教育理念和方法体系,提出了“有责任的自由、有安宁的快乐、有专注的丰富、有节制的挑战、有活力的健康、有严肃的活泼、有边界的松弛”的理想人格,以及“自我人格,情感人格,社交人格和事业人格”的人格类型理论。
我希望,错误的教育观念可以在我们这一辈年轻父母身上消失,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这是原生家庭对孩子最美的祝福。
但是,仍然不够。
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只是家庭教育的起点要求,认知的传承才是最高的目标。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非常焦虑,但事实上,真正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并不是那些可见的知识点和成绩表。相反,那些植入内心的认知观念才是左右其人生抉择的关键因素,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而认知比选择更重要。
我经常在授课时戏称,在我们周围,富裕的家庭不可能超过三代,但贫穷的家庭很可能已经传承百代。这深刻说明了一个道理,创造财富的认知很难被传承下来,但穷困潦倒的思维却很容易传承千年。
“知乎”上曾有个帖子——《女儿今年上大学,要用被奖励的钱买LV包,我应该怎么对她说?》。试想,这个问题如果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取消奖励,劝说其勤俭持家,还是放任不管,尊重其自主选择?
我想,这两者可能都不是正确的做法,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意识到这是孩子进入成年世界后第一次宝贵的财商教育的机会。通过这件事给孩子植入一个可以让其受益终身的认知,远比五万元钱具体怎么花费要更有意义和价值。
但问题是,绝大多数父母就只会放任或者说教,却并不知道应该植入一个什么样的财商认知。
父母仅仅知道五万元钱买一个所谓名牌包包,性价比是极低的,但却忘记,新一代的消费理念和上一代勤俭持家的观念完全不同。他们认为自己理应享受更好的品质、更好的生活,单单从性价比角度进行说教非但不会起到好的效果,严重的还会由此损害亲子关系。
如果是我,当然会尊重两代人的消费观念的差异,而且既然我已经承诺奖励,这笔钱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当然就是孩子的,她有权作出任何处分。
《创业思维与推理》一书作者 父:陈少文 女:陈子菁
但是我也会告诉她,我作出这个消费决策背后的认知逻辑,我当然不会用性价比这个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陈旧观念,而会给她一个新的消费认知——用价比。
我会告诉女儿,你们没有生活在物质极端短缺的年代,当然不用刻意让自己节衣缩食,你们理应享受自己努力创造的一切物质条件,应该让自己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享受更高品质的器物和服务,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区别这种新型消费观念和奢侈浪费?
区别就在于——用价比。
所谓用价比是指,作出消费决策的时候,既不要片面追求便宜,更不能片面追求昂贵,而是要在自己使用的频次和价格之间取得一个最佳的平衡。假设我要买一个包包,每天都要使用,五万元的包包使用寿命五年,平均下来每天折旧价格大概在三十元左右,这是我为我的高品质生活可以承受的合理区间,但如果五万元的包包每年只用一次,平均每次的使用价格就是一万元,这就远远超出我的消费区间,因而可以被判定为奢侈消费,从而应该远离。
所以,一个“用价比”的概念,既没有让孩子固守老一辈的消费观念,也没有滑向奢侈消费的另一个极端。如果经由这一个事情能够给孩子植入一个影响终身的消费观念,这五万元不是也花得很值吗?
同样的道理,芬尼创始人兼CEO宗毅,在女儿上大学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他曾答应女儿考上大学后就奖励她一辆车,但没有想到,录取通知书拿到手后,女儿要求买奔驰,而理由仅仅是同学开的就是奔驰,她的车不能比同学的差。
以宗毅的经济实力买一辆奔驰也不是什么特别为难的事情,但为了面子而买车则引起了宗毅的警惕,他觉得,这是一次宝贵的认知教育的timing(时机),必须认真对待,合理说服。
他想了一个办法,让女儿对比了奔驰、雷克萨斯和丰田花冠三款车的价格,分别考察了新车和二手车,以及每款车的养车费用这几个信息。列表完成对比后,宗毅又引导女儿思考,不同的购买方案背后,可以剩余多少资金进行投资。按照宗毅投资股票的经验,年均收益在15%左右应该没有问题,这样的话,指导她利用剩余资金投资所得的收益可以由她自由支配,这样下来,五年后就可以赚一辆奔驰车出来。
而如果按照女儿之前提出的要求,购买一辆新奔驰,五年内还要支付养车费用25万美元,五年后的净资产是负值,资产收益率为-24%,但如果买一台二手的丰田花冠,五年后净资产达到87万美元,比五万美元还要高,买一辆全新的奔驰车绰绰有余,投资收益率高达174%!经过这样的计算,对女儿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的指导简直不亚于接受四年的商学院的教育。
宗毅利用一个普通家庭可能会鸡飞狗跳的代际矛盾,成功地为女儿的财富人生植入了第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认知——买入的不应该是负债,而应该是资产,从此他的女儿可能就会和同龄人具有截然不同的认知起点,因而可能迎来不同的创富人生。
果然,后来,她女儿更进一步,连二手丰田车都没有买入,而是用父亲植入的这个观念成功说服室友买了一辆二手车,并主动做了她的司机,把手头的资金全部用于投资,因而可能产生比他父亲设想的还要好的投资收益。
这就是家庭教育中认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很多父母都在忙于事业,似乎给孩子留下一笔可观的财产就可以保证她一生无忧,实际上,给孩子留下一个可以随时重新创造财富的认知系统,远比留下实体的财产要重要得多!
在“亲子关系重于亲子教育”(人格)之外,这便是我家庭教育的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支柱性的观念—— “认知传承重于财富传承”(认知)。
人格和认知,是家庭教育最为核心的两大支柱。
以这个视角重新检视我自己的家庭教育,觉得总体而言还是十分值得庆幸的。
我和我爱人都高度重视孩子的人格发展,我们一直奉行十分宽松的教育理念,用肯定而非否定、浸润而非说教、授权而非管控的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人格成长空间,并在发现“填鸭式”教育已经可能影响其人格发展的时候,毅然决定选择国际教育路线。作出这一决定的时候,我在家庭会议上明确提出,这个决定的目的只是离开,非为到达。只要孩子的脸上能够重新泛起笑容,这个决定就是正确的,无论将来是否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脸上能够重新泛起自信快乐的笑容就是我们的目的。
有了好的人格土壤,我也丝毫没有放松对孩子的认知“陪养”。
为了探知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道路和兴趣天赋,我曾利用整整一个寒假的时间,每天选择各种经过我筛选的案例和阅读素材与女儿交流,后来发现,她对商业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和兴奋点,而且很多直觉都非常精准。在和她确认之后,我们决定选择商科作为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同时商定,在商业思维方面共同创作一本对话录,利用写作的机会进行亲子沟通和认知植入,既能够为她将来搭建一个初步的商业思维框架,又能够作为第二年申请大学的支撑材料。同时,稿费收入还可以作为大学期间的旅行和创业基金。
我们还商定,这份父女对话录在大学入学后也会一直持续,我们将陆续在艺术鉴赏、历史思维等领域继续进行认知对话,并结集成册,由此构建的观念和认知体系,或可作为她未来事业的方向选择——青少年的人格和认知教育。
我曾发过一个朋友圈,内容如下:
很多,甚至绝大多数父母,关心孩子的成长都是虚假的。
对于孩子真正的人格和认知的成长,其实毫不关心,或者无力关心。
在漫长的一生看来,成绩的短暂起伏对于幸福人生所起的作用,其实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要时刻牢记的是,
家庭教育的唯一性,永远都是人格的健全和认知的成长。
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
认知传承重于财富传承。
这应该是每个父母都应该信奉并践行的教育的第一性原理。
陈少文
2023年8月2日于武汉如释书房
8月16日修改于安徽淮南
Ø 陈虎
FATHER
笔名陈少文,将用名孔渊明,父亲,44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湖特聘教授,文澜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博士后,香港大学访问学者。中欧法律基金会法律文化交流大使。曾在中央电视台、得到等媒体平台担任主持人和主理人。现从事法律教育和家族认知传承等工作。
个人自述
我不安于一种特定的人生,多年来,是好奇而非能力助推我不断拓展生命的边界。我相信孔老夫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忠告,坚信所谓精彩就是让自己无法归类。对于生活,我的理想是——从容点,不较劲,微笑,忍耐,跟谁都不急,看啥都顺眼,不比。
Ø 陈子菁
DAUGHTER
女儿,16岁。武汉枫叶国际学校高三学生。爱音乐,爱摄影,爱旅行。
个人自述
我认为世界上大部分东西都是明码标价的,我爱财富,犹如我爱自由。
目录
序 一本不可多得的父女创业思辨推理好书
代序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人格与认知
开篇
对话01 创业模式:经验型创业与认知型创业
创业认知
对话02 认知模型:反行业共识与逆结构要素
对话03 财务模型:最小化产品与盈亏点平衡
对话04 规模想象:大赛道选择与投资人思维
对话05 决策工具:试错型基准与次优化选择
创业意志
对话06 胆识魄力:大概率思维与小容错区间
对话07 挫折逆商:安全岛思维与特种兵策略
对话08 个性风格:弱点即特点与顺性加突破
对话09 底线边界:价值观排序与互利性阳谋
创业行动
对话10 客户思维:强逻辑论证与参与式说服
对话11 产品体系:三级式火箭与抛物线定价
对话12 社群文化:生物型演化与老客户至上
对话13 管理艺术:授权即容错与冲突即时机
附录 创业对话:对话零点有数袁岳
基于认知的创业选择:政策研究
概率思维与容错区间
商业启蒙与商业伦理
后记
创业思维与推理:认知型创业的父女对话
改变家庭教育底层逻辑的创业启迪教科书
本书以实践为导向,关涉到商法、市场研究、财务以及经营管理等多个领域,是一本法商结合的实务指南。
本书致力于实现规范层面与商事实践的互通:作者以父女对话的方式探讨了创业思维与推理过程,以平实的语言去分解成功创业的底层逻辑以及思维模式,由此拆解了重要的商事主体即企业的本质构造和生成逻辑。因此,将本书中的商事实践内容作为知识基础,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商事领域中的相关公司法规范是如何产生、如何运用的。
同时本书创新提出经验型创业和认知型创业的思路让人认知一新,沿着这个思路应用大量案例娓娓道来,充分考虑了对话双方的认知层次,逻辑严密,思辨性强,是一部创业启迪书,亦是一册很好青春商业启蒙读物。循循善诱中透出一个父亲满满的爱,这更是一本爱的教育书。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