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进入了六月,也被称为荷月。朋友圈里晒荷花的越来越多。感受美丽之际,亦有很多遐想。
再过几天,阴历的六月廿四日,是赏荷节,相传那一天是荷花的生日。
说起荷花,喜欢的人肯定不少。除了记忆深处的那些荷塘美景,还有不胜枚举的咏荷诗词。
说起荷花,我也有一段孩提时的往事,忘也忘不掉。
那是我小学五六年级时写的一篇作文,里面有这么一段:
盛夏季节,我和小叔来到那荷塘游泳。
不知何故,看着旁边的荷花,小叔突然问我,
“你喜欢荷花吗?”
“当然喜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你喜欢荷花什么呢?”
我迟疑了会儿,答道,
“喜欢她洁白的颜色,含苞或者开放的姿态,还有……”
“这些的确很美,不过,你知道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吗?”小叔没等我说完,插话道,“我喜欢荷花的性格。”
“性格?”我有点诧异,“花儿也有性格?”
“出泥不染。”小叔稍稍停顿了一会,“她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保持着高贵与圣洁。”
我似懂非懂,但记在了心里。
这是一段刚刚看到成语“出泥不染”后编撰的对话,但却得到了老师的大力夸奖。
后来,我们学习了周敦颐的《爱莲说》,知道了“出泥不染”的由来。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对于莲的记忆,又何止这一篇作文。
“接天莲叶无穷碧”时,我们会折一片荷叶,看水珠在上面来回滑动;我们举着下面的茎杆,当作小阳伞;我们把它倒扣在头上,又成了一顶帽子;或者在中间撕出一个圆洞,套在脖子上,做成了披肩。
“荷尽已无擎雨盖”时,我们会去采摘那莲蓬,像元宝一样的莲蓬,剥出一颗颗像子弹头一样的莲子,再把莲子剥开,取出那里面一丝绿色的莲心,品尝那青涩味的莲子。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正是辛弃疾词中的乡村风景。
看到荷叶枯黄,我们会下到水里,用脚顺着那枯黄的茎干往下探,踩到莲藕,再潜入水中,掰出藕节。洗干净后咬一口,清清脆脆,手往前一伸,看到了“藕断丝连”。
带一些藕回家,饭桌上又多了盘“清炒藕片”。
“采菱寒刺上,蹋藕野泥中。”杜甫的诗句充满了生活气息。
女儿在小学期间学习水墨画,画了好几张莲叶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令人欣喜;但愿有一天,能够“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还有很多别称,在古诗文中更为常见。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一朵芙渠,开过尚盈盈。(苏轼)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
观荷节的那天,还可以听听洛夫的那首现代诗《众荷喧哗》: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婉的一朵
要看,就看荷去吧
我就喜欢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
从水中升起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惊起的
一只水鸟
如火焰般掠过对岸的柳枝
再靠近一些
只要再靠我近一点
便可听到
水珠在你掌心滴溜溜地转
你是喧哗的荷池中
一朵最最安静的
夕阳
蝉鸣依旧
依旧如你独立众荷中时的寂寂
我走了,走了一半又停住
等你
等你轻声唤我
诗人眼中的荷是那喧哗中最近、最静、最最温婉的一朵。任凭外界如何嘈杂,诗人只为那朵最安静的荷而展颜欢笑,仿佛是一个沉浸在爱情中的青年,只因为他心中那唯一的爱人而感到欢愉。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要看,就看荷去吧。那荷在微风摇曳的池塘里,在长长短短的诗句里,在墨绿滴翠的山水画里,在你眼里、心里、梦里。
外一篇:回乡
7月13日,农历六月初八,带着妻女回了趟老家溧阳。
溧阳,是三省通衢处。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距离上海约250公里、杭州约170公里,宁杭高速、扬溧高速、常溧高速、溧高高速,以及在建中的溧宁高速在这里交汇,距离南京禄口机场仅有半小时车程。宁杭高铁贯穿全境,筹建中的沪苏湖高铁、淮扬镇宣铁路将促进溧阳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地区“1小时经济圈”。丹金溧漕河、芜太运河2条三级航道是连接苏南、浙皖的“水上高速公路”,可直达沿江沿海各大港口。溧阳,是生态休闲区,长寿之乡。溧阳土壤富硒、水质弱碱、空气优良,林木覆盖率达31.4%。
溧阳在1990年撤县设市,市域面积153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0万,是宁杭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及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溧阳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曹山旅游度假区),辖9个镇、3个街道。
近年来,溧阳一直是全国百强县之一,随着宁德时代等企业的进驻,这两年的工业发展也是突飞猛进。随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的开办,更是给溧阳带来了新的文化氛围。
其实,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三次到访溧阳,如今溧阳城高静园内的“太白楼”,就是1986年8月溧阳县人民政府建的两层仿古建筑,以供人们缅怀这位与溧阳结缘颇深的、具有人类终极关怀的大诗人。
当然,那首家喻户晓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正是唐代诗人孟郊在溧阳任职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