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的青岛

美食   旅游   2022-08-13 11:30   上海  

这次的青岛之行,着实感受了一回雨中的青岛。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原本是青岛旅游的名片。因为雨季的缘故,我们没有看到碧海蓝天,却更深地领略了“红瓦绿树”的魅力。


老舍先生在那篇《五月的青岛》中这样写大海的绿:“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颜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


也曾走到了海边,翻滚着冲向堤岸的,还是白浪,但海水与雨水交融,雨中的大海是浑浊的。


回望山上,却是满眼的绿色。


从山脚到坡顶,都是绿的。


漫步八大关景区,虽然几条路上的花儿都过了花期,但是居庸关路上的银杏,紫荆关路的雪松,山海关路上的梧桐,都在竞相泛着绿色,在雨水的冲洗下,显得格外的绿。


青岛的雨,时急时缓,时密时疏。


连出租车司机都会在车上向我们自豪地宣传:青岛的雨再大,也很少看到青岛的路积水。并且跟我们解释:一来因为青岛的道路坡度很大,二来当年德国人做的排水系统很超前。


中国海洋大学的西侧,是一条“大学路”,两边的梧桐树,应该是有些年岁了。如果是晴天,可以在树下坐憩。密集的树叶,遮蔽着两侧独特的住屋,几乎每幢房子都被标记为历史建筑。现在这些房子大多都成了各具特色的咖啡馆。


沿大学路走到鱼山路,就是青岛美术馆,而那段红墙,也成了网红拍照墙。即使是雨天,也能看到很多人在那里互相拍照。


大学路北端和红岛路交叉处,就是我们下榻的酒店——海洋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酒店的后院还有闻一多先生的故居。他在国立青岛大学任职时写的那篇《青岛》,是他创作的唯一一篇即景抒情散文。在他的笔下,青岛犹如一幅美艳的画,令人再三回味。


沿红岛路往前三四百米,就是沈从文的故居,大概因为疫情的缘故,这些故居现在都没有对外开放。


坐在酒店里听雨,就能知道外面的雨态。时而淅淅沥沥,时而噼里啪啦,时而如檐上滴水,时而又像倾盆而泄。


候到雨小的时候,撑伞出去,没有了魔都烈日下的炙烤,也没有了下雨前的闷热难耐。清新的空气里就有绿色的味道。


绿树被雨水洗得更绿,红瓦也显得更鲜艳了。


从江苏路到中山路,再到馆陶路,典型的德式建筑,红瓦黄墙;又兼有中国的元素,大量用了青岛当地的石材。

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体量上无法和欧洲的大教堂相比,但建筑元素是一致的。哥特式的尖顶,是想与上帝连接;内部的穹顶,让人的心灵升华;漂亮的彩色玻璃,讲述着圣经里的故事:耶稣的诞生、受洗礼、救难、被出卖、复活。


馆陶路被命名为“德国风情街”,但是游人很少,碰到雨天,路上只有我们一家三口了。


路口就是百年前的汽车站,所以顺势建了个道路交通博物馆。


一路上,在浓密的梧桐叶的遮掩下,德国风格的建筑随手拍下,就是一张美图。




茶酒间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