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5月20日,是同济大学的校庆日,117周年校庆。
昨天,5月18日,返校参加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孙钧讲座”暨孙钧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略显遗憾的是,学术思想研讨会依然难脱追思会之臼,真正讲学术思想的,倒是少之又少了。
亦有一些院士学者,行业大咖,退休老师来参加,有的滔滔不绝,有的寥寥数语。
晚上和几位同学老师聚餐时,亦有提及,又难免说到如今的院士制度,评选风波。
忽而想到美国女权主义记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的一句话:
——名词和规范由位高权重者掌管,而位卑言轻者只能拥有形容词。
这句话似乎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语言和权利的关系,比如在一个公司内部会议中,高级职位的人可能定义项目的目标和语言,而初级职员则更多地被动接受这些决定,这可能限制了他们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机会,不利于更好的集思广益。反过来看,主动去定义名词、建立规范,也是一个为自己争取更多话语权的方式。
推而广之,到一个行业,到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我很想展开来阐释一下,可是或许是酒精的作用,脑子里一片混沌。
可也是灵光突现,我刚在微软浏览器EDGE上安装了move tab扩展,可以试试让AI来写一篇文章看看。
于是,我给AI发了这样的指令:
美国记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名词和规范由位高权重者掌管,而位卑言轻者只能拥有形容词。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的大纲。
可能是3-5秒的时间,电脑屏幕上显示了如下内容(以下均为AI提供的内容,我也无力展开,就洗洗睡吧!):
根据格洛丽亚·斯泰纳姆记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展开一篇深入的议论文探讨这一言论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标题:权力与语言 - 论名词和形容词的不平等
引言:
斯泰纳姆记者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 语言的使用权力往往掌握在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手中,而普通百姓只能被动接受他人赋予的形容词。这种不平等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权力差距,也折射出语言的政治属性。
主体部分:
语言的政治属性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也是权力斗争的场域
掌握语言的使用权意味着拥有话语权和话语权力
统治阶层往往利用语言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名词和形容词的不平等
名词代表着定义和认知的主导权
形容词则往往被视为次要和从属
这种不平等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权力差距
语言不平等的影响
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压制了弱势群体的表达权利
阻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缓解语言不平等的对策
提高弱势群体的语言表达能力
建立公平开放的语言环境
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对话交流
结论:
语言的使用权力不平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缩影。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有效措施,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观点,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