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吴志强先生提出,城市是生命体(city-being)。
其实,自从诞生了城市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和发展着城市的能用性。
1933年,雅典宪章提出:城市是功能机器(functional city),主要完成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等功能。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城市是有机体(organic city),纠正了《雅典宪章》中的一些错误。
《雅典宪章》设想,城市规划的目的是综合四项基本的社会功能--生活、工作、休憩和交通--而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这就引出了城市划分为各种分区或组成部分的做法,于是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这一错误的后果在许多新城市中都可看到。这些新城市没有考虑到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使城市生活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斯宾格勒说:"只有作为整体、作为一种人类住处,城市才有意义"。
无论是哲学家,还是建筑师,他们的话表明了一个关于城市的基本道理,即城市首先是人类的一种最主要的居住形态和生存空间。自城市诞生以来,城市规划就自觉地、不自觉地遵从这个原理。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城市规划理念在一些方面的转变,更是表达了人类对城市这一生存空间"宜人化"的追求。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知名建筑设计师叶青女士,在最近一次演讲中提到:
两三百年来的工业文明发展使城市化水平和人类生活水平获得极大的提高。然而,城市扩张、工业文明发展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接踵而来的是雾霾、热浪、干旱、洪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猴痘疫情……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所幸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到了城市发展与生态平衡的问题,我国于2020年9月就做出了庄严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然而,从碳排放卡亚公式(碳排放=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排放量)来看,特别是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既要人口增长红利,又要经济发展,仅靠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降低能源碳排放来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一定无效。”我们需要从传统的追求规模增长的工业思维转变到系统生长平衡发展的生态文明思维,本质上是重塑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建筑活动消耗了50%以上的自然界资源,建筑是城市的“山”,绿色建筑是城市的“青山”。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新版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采用了安全耐久、舒适健康、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以及创新的架构体系,它从最早关注“四节一环保”的资源、过程、建筑物,走向性能、结果和人——建筑不再仅仅是工业品,而是会呼吸、能生长的生命体。
城市是生命体,组成城市的建筑是生命体,那么属于建筑一部分的桥梁,自然也是生命体了。
在把桥梁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的话,我们首先要讨论一下桥梁的生命力。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均寿命逐渐增加,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更是指出:人类的三大目标之一是追求永生。
所以,桥梁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使用寿命。
当我们在欧洲欣赏古罗马竞技场、圣彼得大教堂等建筑时,当我们赞叹赵州桥、都江堰等伟大工程时,很大部分赞叹的是它们的经久耐用。
赵州桥,自隋朝至今,已经历1500多年。
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已服务近150年,上海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浙江路桥,也都走过了百年历程。
我们要让桥梁的寿命更长,能用得更久。
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建造更长寿的桥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则要关注建设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步环节。
每一座桥梁,从规划开始,经历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运营,直至拆除。简言之为:从子宫(womb)到坟墓(tomb)。
要得到一座长寿的桥梁,以上每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
规划阶段,我们的选线首先要合理,要避开不良地质,避开地震带,……
可研阶段,我们的方案要合理,要让力线简单清晰,让运维简单易作,……
设计阶段,我们的布置要合理,结构体系要明确,构造设计要简洁,……
施工阶段,我们的工艺要合理,施工过程可控制,精度误差可调整,……
运营阶段,我们的措施要合理,检测监测要到位,预防养护要及时,……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人口更为聚集,设施更加集中,城市防灾减灾的挑战也更为巨大。
桥梁,往往是城市的生命线。而桥梁既然是生命体,就可以在其身上安装一些感知构件,实时监测生命的体征。
这是使其长寿的措施,也是风险防范的措施。
第二,要让桥梁具有生命力,我们必须把桥梁建成经典。
每一座城市,对流经城区的河流都会特别的亲近,继而会设计很多滨河公园或者滨河景观带,对于置身其中的跨河桥梁的设计,更要注重桥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
另外,从一个桥梁工程师的角度出发,不管是建筑师还是结构师,在这些公共空间呈现在城市居民面前的,将是一座座使用100年左右的桥梁。在这期间,将会有好几代人,带着他们的孩子来这里观景、休憩,桥梁所体现的审美情趣,也将影响着这一代代人。
所以,城市桥梁的美感,应该是能成为经典的美;那些为了迎合某些领导口味的怪异桥梁,注定无法成为经典。
因为经典首先是美的,而且是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美的。
就像服装中的西装,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那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美的。
所以,桥梁的建设,不能只有头两年的光鲜,要能长久地被赞之为美,也就是要耐看。
犹如一个男人,老了也不失绅士之风度;又如一个女子,老了也还有优雅之气质。
近年来,吴志强院士在其演讲中多次提到: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正在不断智化。那么,桥梁的建设和运维也在走向智化,这是让桥梁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让绿色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