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之中显斗志
美食
文化
2022-08-19 21:30
上海
八月十五日,乃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纪念日。偶翻小女的阅读书籍,竟然一下翻到了这一页:从一九四五年回想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再回溯到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件,东北被占;又回溯到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战争,中国溃败。再想想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接二连三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泱泱中国,何以至此?这第一段文字也让我想到了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毛泽东主席起草的碑文很可能是受到了这一段的启发: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继续读冯友兰的碑文,先生以精练的语言介绍了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的背景,讲述了战火硝烟中西南联合大学的变迁过程。然后,高度赞扬了西南联大的历史使命——抗战救国,培养出莘莘学子,为抗战胜利乃至中国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唯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就是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教学成就却是史无前例的,可以说达到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巅峰时刻,没有哪个学校能够超越。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了差不多一百多位院士和大师,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还有朱光亚、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他们投入到科技、科研、教育、学文各行各业。很多都是新中国建设的顶梁柱。现在看来,杰出学生的培养,有一个原因也是重要的,那就是西南联大也是大师云集的学校。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陈寅恪、梁思成、林徽音,……接下来,冯友兰先生就从四个角度分别论述西南联合大学的纪念意义,并通过总结历史上民族迁徙的例子,铿锵有力地阐述了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意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一也。冯先生认为第一值得纪念的,是中华文明的延续。说到文明古国,大家熟知的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都要加上“古”字,而希腊、罗马文明还只是上述两大古文明在地中海的遇合,不算原创。发源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也是经过无数次的中断,无数次的灭亡,早已面目全非,就连现在印度的佛教,也是倒传进去的。只有中华文明,亘古绵延四千余年而不绝,甚至都未中断过。即使在被北方民族占领的年代里,文化却是反过来占领了北方。北魏、蒙古、满清,接受的还是中华文化。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中华文化每到羸弱的时候,就被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迸发出更大的能量。当然,到了清朝后期,闭关锁国,积弱成疾,一下子被西方列强超越,而且成了蚕食的对象。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被列强侵吞的土地悉数归还,中华文化继续绵延不绝。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学者、专家、教授,几乎集于一园,名学者、名教授,各展其才,培养出中国近当代最著名的人才。联大校风,以"五四"以来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为旗帜,提倡学术民主,因而校内学术团体林立,壁报众多,大鸣大放,相互切磋,气氛活跃,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造精神和深厚学术功底的学子。这是冯先生认为第三值得纪念者。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曾几次遭到外敌入侵,被迫南迁;立志北归,往往最后仍被北族所灭。虽然在文化上我们依然能同化北方民族,但在感情上我们难以接受被征服的说法。而这一次不同,经过不到十年的抗争,我们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是第四个值得纪念的地方。最后一段,则基本是结合西南联大的校歌歌词,写了一段碑铭。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曰: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俄乌冲突,台海危机,在这依然动荡的年代,在回顾了百年屈辱,见证了百年复兴的时候,读完这篇碑文,感覺字字千斤,句句鏗鏘。心情激荡之余,仿佛重回那段战时岁月,看到西南联合大學的老師和學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揮斥方遒。民族振兴,匹夫有责;国家富强,方能傲视环宇。冯友兰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他的那本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也是我经常翻阅的案头书。三十年后,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自识》一文中,对自己的撰文也是颇为自豪的。碑建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原大饭厅后小土山上。文为余30年前旧作。以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词藻,有音节,寓六朝之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有蕴于中,故情文相生,不能自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敝帚自珍,犹过于当日操笔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