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爆发以来,主战场在陆上和空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双方海上的较量,从黑海到亚速海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直到近期传出的消息:在塞瓦斯托波尔港,乌军成功袭击了俄罗斯黑海舰队“顿河畔罗斯托夫”号潜艇,该潜艇遭袭后沉没。
从冲突爆发开始,双方的海上较量一直可以定义为“不对称战争”,这是和俄乌双方的海上力量对比悬殊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在苏联解体后俄乌双方分隔黑海舰队的协议中,俄罗斯获得在塞瓦斯托波尔保留黑海舰队司令部和81.7%的舰艇,另外18.3%的舰艇归乌克兰海军,其中护卫舰、潜艇、登陆舰等主战舰艇和大型舰艇基本都划归给俄罗斯,归属乌克兰的大部分都是导弹艇、扫雷舰等小型舰艇。(下图为部分舰艇的分割情况)
其次,俄罗斯黑海舰队在分割完成之后,在力量上又得到了补充,例如2002年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接替退役的肯达级巡洋舰“戈洛弗柯海军上将”号,成为黑海舰队的旗舰。
综上所述,在黑海及周边海域,俄罗斯黑海舰队相对于乌克兰海军,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看,都处于碾压级的优势状态。
在俄乌冲突之初,以旗舰“赫特曼”号护卫舰被击沉为标志,乌克兰海军为俄海空军优势兵力的打击之下损失殆尽,乌海上力量已经无法对俄方形成威胁,黑海海域的制海权被俄罗斯牢牢掌握,以“莫斯科”号巡洋舰为首的舰队,在战争初期在威慑乌克兰海上和沿岸、遏止域外力量的介入以及提供区域防空保护方面,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气势。
然而,这种局面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2022年4月14日,俄罗斯国防部证实:莫斯科号巡洋舰起火并导致舰上弹药爆炸,在被拖曳至目的地港口过程中,失去稳定性并在风浪中沉没。船员已被疏散至附近黑海舰队的其他舰船上。起火原因正在调查中。
尽管事后俄罗斯并未公布“起火原因”的调查结果,但是更多的信息表明,是乌克兰在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信息情报支持的前提下,用岸基反舰导弹击沉了莫斯科号。如果情况果真如此,这可能是战争史上第一个用岸基反舰导弹击沉大型水面舰艇的战例。
以莫斯科号沉没为起点,根据公开的信息,“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亚速”号登陆舰、“瓦西里·贝克号”武装救援拖船、“伊万·戈鲁贝茨”号扫雷舰、“伊万诺维茨”号导弹艇舰艇相继折损,俄乌之间的海上较量进入了新的阶段。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一、乌克兰海军的损失殆尽以及空军实力弱小无法形成实质性威胁,客观上使俄乌双方在海上的较量从传统模式进入非传统模式。在传统模式下,海上力量之间的较量,一般是用水面舰艇、潜艇或者飞机对敌方进行打击,无论是上个世纪初叶的大炮巨舰模式,还是后期兴起的制导武器为主的攻击模式,都是基于双方力量相对“对等”的前提下,然而乌克兰海军的“消失”使这种模式失去了最基本的前提,乌克兰空军的孱弱以及域外国家并未从海上介入使俄海军没有理由在海上进行长期巡航,大部分时间只能在港口内停泊。
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介入俄乌冲突后,用卫星、预警机、电子战机、侦察无人机等实现全天候监控和情报共享,导致俄黑海舰队的动态对乌军无秘密可言。面对港口中停泊和近岸巡航的舰艇,乌克兰可以用岸基反舰导弹、“海玛斯”火箭炮,无人机和自杀式无人艇等非传统手段,对俄黑海舰队形成不对称优势。此种情形下,俄方显得极为尴尬:现代化的对空、水面警戒/搜索雷达,舰艇上的武器包括主炮、近防炮、舰对舰和舰空导弹、鱼雷等在这些非传统攻击手段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其实回顾历史,俄军遇到的窘境,早在2000年10月12日美国科尔号导弹驱逐舰被装载炸药的小艇袭击,造成舰身被重创、伤亡数十人的事件中就可见端倪。
纵观持续两年多的俄乌冲突,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非传统攻击手段,不但在海上较量中出现,在陆地上通过无人机对坦克装甲目标的打击,使M1A1、豹II、挑战者II、T90M等陆战“翘楚”屡受损失,可谓防不胜防。美国的爱国者导弹、俄罗斯S300甚至S400等先进的防空系统,面对无人机反而十防九空。
所以,俄乌海上较量发展到今天的结果,并不是孤立和偶然因素造成的。有消息称:俄黑海舰队受到重大损失后,绝不大部分舰艇已经从克里米亚撤出到新罗西斯克,亚速海上的俄军舰也已经撤离。
这样的结果,是俄乌冲突在主观上最应该引起反思的地方,也是在客观上带来的最重要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