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B.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C.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D.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叟:是对老年人的称呼,文中用来指孟子。
B. 万乘:万辆兵车,文中用来指国力强大的国家。
C. 大夫:古代官职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D. 庶人:又称“庶民”,西周时对农民的称谓,春秋以后泛指一般平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一个关于国家利益的问题,希望孟子能够给出有利的建议。
B. 孟子认为,如果君臣、大夫、士庶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C. 孟子指出,国力强大的国家之所以会有臣子弑君的事情发生,是因为这些臣子不忠不义。
D. 孟子最后强调,治理国家应该重视仁义,而不是只追求利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14.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
10. A
11. D
12. C
13. (1)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里,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
(2)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不会满足的。
14. 观点:治理国家应该重视仁义,而不是只追求利益。
启示:作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重视道德和仁义,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和国家的短期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
“曰”是对话标志,其后断开,排除BD;
“利吾国”动宾结构,不断开,排除CD;
“利吾家”“利吾身”也都是动宾结构,不断开,排除BC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西周时对农民的称谓”错误,庶人应指一般的平民。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因为这些臣子不忠不义”错误,原文为“苟为后义而先利”,即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万乘之国”,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弑”,古代指臣杀君或子杀父;“必”,一定。
(2)“苟”,如果;“后、先”,把……放在后面,把……摆在前面;“餍”,满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探究现实意义的能力。
观点:根据“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可知,治理国家应该重视仁义,而不是只追求利益。
启示:
根据原文“王曰:‘何以利吾国?’……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等可知,治理国家的国君如果只讲“利”而不讲“义”,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相反,作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重视道德和仁义,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和国家的短期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分析
这篇文言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展现了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治国之道的对话。梁惠王询问能对国家有利的策略,孟子则引导其重视仁义,反对单纯的逐利行为。孟子通过层层推进的论证,揭示上下皆求利会导致国家危机。文章主旨在于倡导仁义治理,反对唯利是图,体现了孟子以德治国的理想,也展示了宽广的政治视野和睿智的思考方式。通过对话形式,文本简练且富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