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说的话
要想“国际化”,得先懂得饭局那些事。
这些年我在不同国家生活、学习和工作,发现中西文化差异,最先得过“饭局”这道关。
我琢磨,是因为中餐和西餐的桌子形状不一样?😂
在国内一般坐大圆桌,这要求来吃饭的多多少少有点“控场”能力,能照顾到全桌的气氛。
比如给左邻右舍添菜,帮对角线按住自动转盘,耳听八方琢磨怎么接话,以及恰到好处的斟酒,永不嫌多的敬酒......
同时还要瞅准机会下筷子,夹住在自己面前转瞬即逝的一道菜!
图片来源:网络
西方人的饭局就不太一样,“控场”能力可以不要求,但一定要能经得起“尬聊”。
你可千万别天真的以为,英语表达无障碍就万事大吉了!
这周我刚从比利时溯源回来,好在同行的博主们不但优秀,而且个个比我能聊,不至于太冷场。
但偶尔还是会在热火朝天聊完一个事情之后,突然半边桌子鸦雀无声,谁也没有马上接话,我就会陷入“这时候该说点什么好呢,赶快来人拯救一下i人”的尴尬。😂
这让我不禁想起好多往事来......
近20年前我做过两年多的出口贸易,那时需要跟不同国家地区的客户和同行吃饭。
在国内由我做东还好说,这些老外每上一道菜都是惊讶脸,而且在工作上也有共同话题,所以整个饭局不容易冷场。
后来我弃商从教,跑去英国上学,这才发现“天到聊时方恨少”。
英国古老大学有个传统,学院(college)会经常举办formal dinner的正式晚宴,学生们有时会被要求穿着黑色的斗篷参加。
西餐桌是长条形的,人员位置也是随机安排(除非自己带朋友),没人会提前知道谁被安排在自己的左边、右边、对面和斜对面?
但我知道,这五个人中的一个或两个,会成为我整晚主要的交流对象。
@ Oxford Kellogg College
参加formal dinner,开场破冰很容易。因为每个人的背景和专业都可能很不一样,光自我介绍一圈,半个小时就出去了。
不过......
这只是刚刚才上了一碟黄油和餐前面包的功夫哦!后面还要上前菜、主菜、甜点,以及每道菜之间漫长的等待。
所有人都要为整晚的谈话质量和数量负责,没法像在国内参加饭局时一样,指望某个“控场大牛”为自己分忧解难。
如果不幸跟左邻右舍都聊不起来,那这顿饭一定吃的很辛苦(好处是不用时不时起身敬酒)。
很多时候只能低着头,用刀叉扒拉盘子里那一点点少的可怜的食物,把土豆慢慢咀嚼出被唾液淀粉酶分解后的甜味,再抿上一小口酒,很享受的把尴尬送进肚子里。
就是装作很忙,没空说话的样子。😅
@ Oxford Kellogg College
好在学院的英式晚餐也就三道菜,也就吃两三个小时;法式大餐更夸张,有可能要多至5~6甚至9道菜,随随便便吃上四五个小时。
我不禁纳闷:
歪果仁们咋都这么能尬聊呢?
我用一个i人的亲身经历证明:
要想在西方世界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不会尬聊,会讲英文也没用。
所谓“尬聊”,是指没有共同语言,创造共同语言也要聊下去的能力。😂
既要话题有趣,不会造成冷场;又要不过分展露自己,照顾到对方的感受。
欧洲人的尬聊本领也不知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的?
如果你来这边旅游,会看到大广场上的午后,大家都穿着厚厚的外套成排坐在店家门口,点杯啤酒或咖啡,面朝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群。
一坐少则一两个小时。
网图,斯德哥尔摩某广场咖啡厅
从身边琐事聊到国际新闻,就连一个啤酒的产地和口味,都可以让他们兴致勃勃的聊上半天。
仔细一听,好像并没啥“有用的”~😂
西方人更倾向于把“长时间用餐”和“无限量尬聊”,看作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能帮助建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而在我们东方,“用餐时间”会被当作达到目的的手段,普普通通的饭局也能吃出一本“厚黑学”,能帮助建立工作和工作,或关系和关系之间的关系。
如果和不太熟悉的人吃饭,我们则往往更倾向于简短高效的对话,端着酒杯在桌上轮两圈,交际就算完成了。
当然,我说的也许不完全客观,只是我个人感受到的一点文化差异。
因为时不时要参加西方人的饭局,如何能愉快的尬聊上四个小时,其实也是我自己这些年一直想攻克的心理难题。
如果你的生活经历和工作阅历本来就很丰富,像我的几个记者朋友,走南闯北,见识了太多有趣的人和事,饭桌上只要有他们在场,就永远有无限量供应的谈资。
那敢情好!
但假如没有这样的天生优势,就只能词汇不够,语法来凑了。
比如我们上周末在比利时和WHC的总裁吃饭,餐厅很有老钱风,但上菜那也真叫个慢。
本来眼看着现场气氛一度要尬下去了,他突然抛出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来了个神救场:
你们公号都写什么内容呢?
以“Wh-”开头的开放式问题,一下子就打开了这一桌母婴教育生活博主的话匣子。
那个问题也让我意识到,要想成为一个“好聊的人”,关键在于多向别人抛出开放性问题。
不要一味地搜肠刮肚讲自己的经历,总想去创造新话题,而是要留出空间让对方讲,进而自然过渡到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小技巧,希望下次再遇到这种场合,不至于囧态百出......😅
开放式问题是神器
这点我也是实践了无数次才发现的。
与其问对方“你喜欢吃中国菜吗?”这种简短的问题,不如换成“你觉得中国菜哪道最有特色?”这样的开发式问题。
不但能够激发对方多说一些,同时还能让对话“不断延展”。
i家人们,只要牢记并能运用好这一招,就都能在各种社交场合游刃有余,任何对话都能聊得起来。
把聚光灯打在别人身上
倾听是拉近关系的桥梁,这点不但适用于自己家人,也适用于和不熟悉的人对话场合。
尤其是当我们的话题储备不足时,不要急于占话题主导。不妨抛出一个开放式问题,多让对方说,等聊的差不多了,再找到其中的某个兴趣点接着抛问题。
这种对话方式轻松又自然,不用自己绞尽脑汁找话题,而且能让对话显得更真实且有深度。
最重要的是,让对方感觉良好!😉
因为很多时候,人们更喜欢一个会倾听的人,而不一定非要一个不断输出的人。
观察周围环境、细节成话题
如果自我介绍完了,还不能马上找到共同话题,怎么办?
英国人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聊天气......
再扩大一下思路,其实可以从周围环境入手,比如桌上的红酒、餐具,甚至是墙上的装饰画等等,都可能成为一块敲门砖。
如果是去到别人家里,看到小物件、喜欢的书籍或摆设,也能成为聊起话题的绝佳切入口。
很多时候不聊不知道,一聊起来可能会发现,有些看似平淡的物品,背后竟然藏着许多故事和兴趣点呢!
比如聊起办公室摆设的天猫幸运物
了解天南海北,“第三方”见闻也是谈资
我发现,很多西方人聊天并不是局限于自己的经历,一些“第三方”见闻也可以轻松变成有趣的谈资。
不过,这要求我们平时多关注和了解周围的世界,对外界有足够的好奇心,才好积累谈资和素材。
从上个月开始,我和7岁的女儿会在早起以后,一起听“给儿童”的时事小新闻,不但可以轻松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和文化趣事,还意外增加了家庭聊天中的小亮点。
早餐时,全家边听新闻边吃早饭
当我们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就会自然而然地去了解和探索,这些“无心插柳”的积累,就可能成为未来尬聊中的热门话题。
所以对于那些自己经历不多的人来说,
培养好奇心,多关注新闻时事、不同文化的习俗,甚至是一些小众的兴趣领域,都是不错的“e人养成法”。
说到底,有些人之所以健谈,主要有三个原因:
天生的性格因素
10岁以前的家庭沟通模式
生活内容充实丰富,自然成为了话题源泉
《社交天性》这本书说在10岁之前,我们的大脑就已投入超过一万个小时,随时准备成为人际互动的社交专家。
所以i人也有理由相信:
只要再通过一点点额外的努力和刻意的练习,咱也能轻松驾驭四个小时起的法餐饭局。
你在瑞典的朋友,
小7妈
有温度的说事线
Astaxin虾青素、WHC鱼油正在团,争取到了双十一的大促优惠,无论赠品和价格目前都是全年最适合入手的时间!
如果加上平台满减券,到手价可能比团文里还低呢~
详情可以看两篇介绍文章,强烈建议趁大促给全家入手一年的量。
👉虾青素《朋友在瑞典打工,被老板指派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先前领过优惠券失效的话,可以复制上面文章内的口令重新领取,能够照常享受优惠。
👇😀
另外公布一条好消息,虾青素抽奖活动已经结束,以下是中奖名单。
因为实在很难选,所以这次就按点赞最多和系统排序的顺序来啦!被点到名的同学,请于7日内在文章下方留言收货信息。(不会精选公开)
小tips,越早写的留言被大家看到点赞的可能性越大,真诚感谢姐妹们的热心参与!♥
Astaxin虾青素虽然抽奖活动已经结束了,但大促赠品和优惠目前还在,送的都是我最推荐的经典款,多买多送。
最后,以下同学虽然这次没有系统上榜,但还是非常感谢你们的热心分享。
吃的感觉好,比什么都好,抽奖活动会一直安排的!
点击了解虾青素详细介绍👇
「 ⭐星标7妈看精选好文 」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查看对应文章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