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说的话
允许一切发生,嗯。
刚回国才几天,小7就缠着我在手机里给她下蛋仔派对。
刚开始我并没当回事,甚至都没听清到底是个“什么排队”,结果这“孽缘”就结下了......😅
路过商场,小7指着门口的一片我以为是各色mm豆的大型卡通造型,兴奋的说:
妈妈妈妈,这就是蛋仔派对!
在从北京回南昌长达六小时的高铁上,小7一次“妈妈”都没叫,一是因为有个同行小哥哥,而是因为小哥哥手机里有蛋仔派对。
回到南昌以后,家里上小学的小朋友全都会玩蛋仔派对!
我感觉如果再不给小7在手机里下一个,怕将来会造成她童年的心理缺憾。😂
想当年自己小时候一放暑假,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这几件:
• 和表弟表妹去游泳
• 每天可以吃一根冰棒
• 坐在地板上打游戏(插卡n合1)
• 准点看新白娘子传奇、西游记、小龙人
己所欲,施于娃。
当然,在下载蛋仔排队之前我得先简单考察一下这款游戏。
至于剩下的,孩子喜欢玩就行了,不需要每次都考虑是否具有教育意义。
连不碰棋牌的我,这次回国还学会了打惯蛋呢!
聊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件巨搞笑的事。
前几天我爸说想带小7去看定影,在售票处一问,正在上映适合孩子看的有两部:
《神偷奶爸》和《抓娃娃》。
“哪部更很好看,适合六七岁小孩?”,我爸问。
售票人员娴熟一看就是经常回答家长的咨询:
两部电影都具有教育意义,都可以。
“具有教育意义”,我压根没想到这也能成为卖点!
对于在瑞典长大,把长筒袜皮皮当梦中朋友的小朋友来讲,“让往左走偏向右行”的小黄人更符合小7的胃口。
对现在很多过得太紧,灵气被普遍磨没的孩子来讲,带点善意叛逆的角色可能反而更具教育意义。
有关长筒袜皮皮的故事
但如果每次找乐子都要带上教育的影子,时间长了小朋友不但可能反感,而且只要嗅出一点“学味”,立马警觉。
让他们上当是越来越难了哟!
纯玩,是放空。
话说这个蛋仔派对,和我们80后小时候玩的马戏团挺像。
基本上无脑往前冲就行,行进过程中注意控制方向,该跳时起跳,属于高难度、轻量化的闯关游戏。
所以可爱的蛋仔角色上手就能玩,对于心智还比较幼稚的小朋友来讲,确实有一定吸引力。
只不过和我们小时候玩的插卡游戏相比,现在游戏的速度做的很快,画面元素更加复杂,沉浸感更强。
总的来讲,游戏做得太抓人了!
我看小7在玩蛋仔派对的时候,整个人非常专注和紧绷,身体还会情不自禁的跟着游戏人物的动作前俯后仰。
记得很早以前,我写过一篇如何选择动画片的教育心理文章。
为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动画片也经常采用些五花八门的视听功能。
比如《海绵宝宝》就大量频繁使用了不断变化的视觉效果(平移/缩放/淡化),用大喇叭喊的听觉效果,和应接不暇的快速节奏。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快剪辑、快节奏”虽然成功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却也深深地破坏了他们宝贵的注意力。
在文章里,我引用了一个结论震撼的心理学研究。
在观看动画片之前,所有小朋友本来玩游戏的行为并没有太大差异;但在看完剪辑节奏不同的影片之后,差异变得非常明显!
看“快节奏版”的小朋友明显更频繁地变换玩具。也就是说,快节奏的影片造成了他们短期注意力的下降。
尽管如此,我还是会让小7玩蛋仔派对。
小朋友也不能在只有益生菌的环境下长大,在绝大多数学习娱乐资源都选择健康有益的情况下,偶尔来叠咸菜调剂一下,也挺好。
所以我跟小7约定,每次玩蛋仔派对的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另外,如果每次她能“主动”完成“全部”作业,就可以玩一次。
我也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如果蛋仔派对的魅力真能大到足以促使女儿把该做的事情主动做掉,省了老母亲长结节,花小钱办大事我可太开心了!
假如蛋仔派对的魅力还没那么大,说明小7对这类游戏也没那么上瘾,那我也理应感到欣慰才是。
允许一切发生,告诉自己放松些。
你在九仙度假的朋友,
小7妈
「 ⭐星标7妈看精选好文 」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查看对应文章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