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一出现这个,我就知道瑞典老公又做那事了

教育   2024-05-29 18:19   瑞典  


最想说的话

这个世界的因果逻辑,也许也可以反过来理解。



1



上个星期,我又在家里发现了一个从没见过的新杯子,不用问都知道,队友肯定又背着我献血去了。



他在瑞典每年都会去献血3~4次,这个印有献血标志的杯子就是国家给他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一拉开我家放水杯的抽屉,从最早的宜家透明玻璃杯到最近的各色茶杯,全是老公拿血换来的,虽然不符合我的审美,但扔也不舍得扔,就只能这么用着。😂


我家的“老款”纪念杯


我妈说献血太频繁会气血不足,但队友反驳说:


每次献血前都会检查血液里铁的含量,如果不达标不会让献(患过大病的健康人也不让献,所以我不合格)


在瑞典像小7爸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我还是决定站在支持队友的这一边,用关心女朋友独有的方式.....


给他泡一杯大枣红糖水。😅





前天我还发了条视频,提到在瑞典一家整形医院花了500克朗咨询费,啥项目也没做。



一些网友坐不住了:


“这么低的咨询费能聊一小时,医助吧?”

“是挂号费,还是包的红包?”

“动动嘴皮子就有钱赚?这钱也太好赚了吧!”

“你放国内试试闹不闹,咨询都免费!”

......


拜托啦~


放在高物价的北欧,500块也就能点个两菜一汤,米饭另算(这还是2021年大通货膨胀前的价格了😂)


图片来自网络某瑞典中餐馆


绝大部分网友还是为这位医生竖起了大拇指!👍


本来动则可以收十几倍的钱,但只收了明码标价的几百块咨询费。尤其在医美这个暴利行业,显得特别难得。



2


今天我就想顺着这件小事,聊聊这位医生背后反应的社会现象。


也许你会觉得“医美”和“献血”两个话题八竿子打不着,但我却觉得这两件事的内在逻辑有联系。


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可以是偶然的,但当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行为,形成一种现象的时候,就不能孤立来看问题了。没有哪个社会现象会孤立的存在,它们总是互相影响、互相牵连、互相印证。


我曾听老家的亲戚说,住院需要输血,医院规定超过一定量就需要家属献血来换,说明血液储备还是不足


事实上,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献血率越低;而高收入国家,鲜血率也越高。


WHO | 有关全球献血率的重要事实


• 在全球收集的1.185亿份献血中,40%来自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占世界人口的16%。


• 在低收入国家中,为五岁以下儿童输血量最多达到总输血量的54%;而在高收入国家,接受输血最多的群体为60岁以上病患,最多达到总输血量的76%。


• 在低收入国家,每个血液中心每年献血量的中位数为1300次,中低收入国家为4400次,中上收入国家为9300次,而高收入国家为2.57万次。


• 高收入国家的献血率为每千人31.5次,中上收入国家为16.4次,中低收入国家为6.6次,低收入国家为5.0次。


• 据报告,从2008年到2018年,自愿无偿献血者献血次数增加了1070万次。共有79个国家的血液供应中90%以上来自自愿无偿献血者;但是,有54个国家的血液供应中超过50%来自亲属/替代献血者或有偿献血者


图片来自WHO世卫组织


想想这的确情有可原!


如果饭都顾不上吃,觉也顾不上睡,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在内卷漩涡里沉浮抗争,谁还有精力考虑为别人做奉献呢?


只有自己口有余粮,

才会舍得恩惠他人;

只有自己精神富足,

才能给予别人温暖和善良。


但再仔细一想,这世间的因果莫不是也能反过来?


只有自己舍得恩惠他人,

才会口有余粮;

只有给予别人温暖和善良,

自己才能精神富足。


凭咱老百姓的一己之力,也许无法提高国家总体的收入水平和人均GDP,也无法像高收入国家的民众那样,有闲暇和精力考虑格局更远大的事情......


但我们能做的仍旧还有很多!


比如可以培养一个更有社会责任感的孩子,教导他们在被迫应试竞争的同时,眼光仍旧可以放得更高更远,学会团结和友爱。


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放下自恃权威的冷漠和骄傲,对“有求”于我们帮助的人多一点真诚的理解和换位思考。



一个人这样的善念看似很小,但他吐出来的空气,被你吸进鼻腔里又再被你吐出来,再被她吸了进去......


这样想来,每一个人的作用都很重要。


“人”不仅仅是一具需要吃喝穿衣打扮的躯壳,更有一尊天生共情渴求爱与被爱的灵魂。


图片来自WHO



3


社会中每个人做出的选择,一定会受到社会大环境无意识的影响。


选择献血的人是这样,

选择不献血的人也是这样。

选择医美的患者是这样,

选择劝退的医生是这样。


面对赚钱机会时能表现出稳定的精神内核,这是北欧人常见的心态。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瑞典人很少加班,一到放假就找不到人。赚钱多固然能更好的享受生活,但他们不认为有钱就是人生成功的衡量标准。



瑞典学校也绝不会鼓励过分竞争。


成绩好的孩子老师固然也喜欢,但也不会认为高分是教育成功的衡量标准。虽然这可能会导致“学风松散”,但同学之间产生的更多是真诚的友谊,而非妒嫉


在不过分强调竞争,贫富差距不大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小就比较简单,信任度相对较高,心态还都平和,也更愿意互相帮助。



瑞典的医疗技术虽先进,但医美却不像我们在国内看到的那样风靡,这恰恰是幸福指数高的有力印证啊!


大家都自洽了,追求精神满足了,就不会那么去在乎外表了。


瑞典语里有一个词叫“Lagom”,意思是“刚刚好”。


当国民经济已经到了一个不追求快速发展,全民的基本生活都得到稳定满足的阶段,尤其不需要对教育医疗过度忧虑的时候,人们很自然的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精神的自我实现上。


而自我实现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能够帮助别人,对他人抱有善意。






不过请不要误解哈,瑞典人也认为有钱当然很好,但得看必须付出什么。


对于那位瑞典医生来讲,他如果劝不需要打针的我接受手术,虽然得到了金钱,但付出了道德,就认为自己不划算了。


躺平了,看淡了,对自己想要的和不能要的东西,就更懂得把握分寸。


如果带着这样的文化视角去看那位瑞典整形医生的行为,也许就不会那么难理解了吧!


不过,还是有不了解情况的网友说风凉话:


“瑞典医生劝退是因为手生,不敢打。

瑞典医学太差~”


哈哈,要知道世界最大最好的单一医学院之一——卡罗林斯卡学院就在瑞典,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就设于此。瑞典国家虽小,但人均寿命、幸福指数、创新指数均名列世界前茅,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很多,人口又少。


有一个高新企业交税,就够全体国民吃上好几年。


我们熟知的抗衰圣品”虾青素“,

就是由瑞典研究学者首次从海藻提取出来的



4


那,这种“刚好就好”的态度怎么在瑞典遍地开花,放在其他国家就水土不服呢?


大家都在追求深圳速度,你还高喊“四点了下班”,不淘汰你淘汰谁啊?


如果大多数人都在更字文化”下长大和打拼,必须成为更大更强更快更好更有钱更成功的那一个,一路踩着人墙爬上来,才能看到城墙外的绝美风景,呼吸一口高处不胜寒的新鲜空气。


那这个社会肯定更容易理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不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就在前几天,各大报纸都在头条报道英国的血液污染丑闻。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近30,000名患者因使用被污染的血液制品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和丙型肝炎(HCV),受感染者主要是那些接受了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治疗的人,近3,000人因此丧命。


给原本悲伤的家庭再致命的一击!


而英国政府之所以会去购买这些来自娼Ji、吸Du者、囚犯等高风险人群的“毒血液”,正是因为医疗系统血液库告急,缺口巨大。



假如有更多的人愿意不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而是“我为人人”,愿意在健康的时候定期献血,血液库存不会一直告急的话,是不是就不会给英国政府铤而走险购买廉价血液的机会了?


假如血液出售方能像我碰到的那个瑞典整形外科医生一样,恪尽职守,不该赚的钱不赚,那即使仍旧有采购需求,这个悲剧是不是也可以避免发生了?


虽然我明明知道,这个世界没有假如......



你远方的朋友,

小7妈



参考来源: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lood-safety-and-availability



「 ⭐星标7妈看精选好文 」


🔥英语启蒙 | 🔥数学启蒙 | 艺术启蒙 

中文启蒙 | 思维培养 |🔥知育玩具

正面管教 | 东西文化 | 育儿讲座 

🔥在家瑞吉欧 | 教育规划 | 早教启蒙

🔥生活故事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查看对应文章合集



牛爸津妈
牛津大学教育硕士+同校数学博后搭伙养娃,北欧风,格局品,真性情。(本年度全力写书中,更文质量稳但节奏不紊,若关注请考虑星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