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说的话
You are what you eat.
有父母给小孩喂裱花小蛋糕,我拿什么来喂养你,亲爱的女儿?
文末有福利
今日晒单随机返半价
规则详情见文末
网红不等于名媛
我发现自己最近好像不会吃蛋糕了。😅见过作的网红,但没见过集充满创造力和缺乏想象力为一身的网红。
“奶香和淡奶香直达上颚”的表述,离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觉、真实的思考,和真实的人格,太远了!
其实,爸爸给女儿买小蛋糕当中饭也无可厚非,谁都想力所能及给孩子最好的。
只不过,大家对“最好的”定义不同罢了。
如果一个女孩小时候就深谙,可以通过一个出现得不合时宜的小蛋糕,满足自己隐藏在人造精致感下的虚荣。那不难理解她长大以后,会热衷于用明星身份、奢侈大牌、气泡音和整容脸来装扮自己。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显得自己one无two的高级。
现在出名点的网红就被称为“名媛”,实在是偷换概念。
以林徽因为代表的民国时期名媛,美貌是天生的,气质是后天的。她们通常兼具很高的内在素养和家世背景,能以深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魅力赢得尊重。
我很小的时候,老妈就常用一句名言教导我:
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越是长得好看的女孩,越要小心掉入过度虚荣的心理陷阱。长时间喂养单一的价值观,心智也必然会缺乏营养。
We are what we eat.
网红和名媛。大概就是隔着一个胸无大志,一个胸藏万汇;一个口无遮拦,一个笔有千钧的距离吧!
两耳多闻窗外事
现在我也当妈妈了,有一个女儿叫小7,今年7岁。
因为是混血,长得有特色,所以在日本出生的她从小就是听着别人毫不吝惜的赞美长大的。
这点让我苦恼大于开心。
一个人的大脑容量是无限的,但心智的容量却非常有限。一旦我们的心智被一类价值观占据,就很难有余地再装进去别的东西。
所以我希望在女儿年龄尚小,心智留白尚多的人生早年,能用更丰富和多元的世界观去喂养她。
等她长大了,能更加从容和自信的过滤掉外界信息的“副作用”。
大概从小7五六岁开始,我逐渐察觉到她的一个变化。
她对事物的兴趣,开始从“外在特征”向“内在属性”转移;在价值观的取向上,也越来越期望获得别人的认同。
当她不知道应该对某个事物抱有什么的看法时,会眉头轻蹙着问:
妈妈,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告诉她我是怎么想的,她马上如释重负:
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们大人在谈话时,她会在一旁竖起耳朵很认真的倾听,不但会冷不丁抛出个问题,有时还会给我们出主意,拿出一个不失逻辑的解决方案。
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偷听”大人谈话!
父母之间有关亲戚们的家长里短,工作单位的顺与不顺,人情世故的唏嘘感叹,新闻时事的各自看法,可比在学校听课有趣多了!
我觉得自己对世界的很多看法,也是在这些“偷听”中从父母身上习得的。
点击图片订阅周刊👇
我一直认为我们那个年代的学霸有个问题,就是眼界太窄,思维不活,很少把注意力都放在考试科目之外的事物上。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二三十年过去,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强调学好数理化的重要(虽然也确实重要)。功利的来讲,这确实有助于找到一份高收入工作。
但我们却忽视了,奠定人文底色的格调,对于塑造一个人气质和价值观是多么重要!
无论将来学文学理,一个有内核的价值观和一份独立思考的能力,都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因为AI可以替代人类去逻辑推理,却无法替代我们去感受和思考。
尼曼学者讲新闻
可是,除了生活中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我一直没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抓手。
更别提上了小学之后课业逐渐增多,对于“在学校今天过得怎样”这样的常规话题,也越来越难聊出新鲜感。
我一直希望,能创造更多和孩子展开有质量聊天的机会。
本来每天发生的时事新闻是很好的谈资,比如前两周在瑞典颁发诺贝尔奖,就是个绝佳的科普和励志话题,而且瑞典人也有早餐看报的传统。
但自己看新闻是一回事,和孩子聊新闻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我们自己对整个事件都不够了解,就很容易把话题聊窄,聊浅,聊死。
点击图片订阅周刊👇
我很机智的把这个重任交给了“给孩子的新闻周刊”,一档由“哈佛尼曼学者”领衔的资深媒体人团队,专为孩子们打造的新闻讲述音频栏目。
专业的事,还得让专业的人来做。
你去百度一下“哈佛尼曼学者”,就知道这儿童新闻脱口秀的含金量。
现今只有15名来自中国大陆的记者、3名香港记者、3名中国台湾记者获得了尼曼学者称号。
说到这,我的心情有点澎湃。
要知道能够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讲述新闻,对于一个媒体人来讲,是一个最基本但又最艰难的职业道德操守。
而获得“尼曼学者”的称号,无疑是对这份操守的最强背书!
尤其我家队友对新闻是有洁癖的。
他长年捐赠自主一个独立媒体人和他创办的在线小报《Blankspot》,就是不想自己读到的所谓“事实”是经过政治、文化和个人偏见滤镜下的扭曲物。
我们对孩子新闻刊物的选择,也纠结了很久。
既希望新闻讲述公正客观、不偏不倚,孩子能够通过这些新闻事件得出独立的思考;同时又希望不仅仅是事实的罗列,还是期望多少能有一些正向价值观的引导。但这个引导呢,又不能带有讲述人的个人主观色彩。
你就说,拧巴不拧巴?
好在“给孩子的新闻周刊”做到了,他们真的做到了!
有效输入-巩固练习-思辨输出,听个新闻脱口秀也能形成“知识闭环”。👍
点击图片订阅周刊👇
现在订阅2025年新刊,还有限时早鸟价!
一周更新四次,一年共220节音频;新闻内容涵盖商业、科技、国内、国际四大板块;可以按年龄分别订阅【儿童版】和【少年版】。
早鸟价一年刊只要¥439,两年刊更划算¥799,还有三个半价抽奖!(具体方式见文末)
双年卡规格有取消计划,随时可能会下架。如果试听了孩子喜欢,建议直接订双年刊。
<有效输入>
多角度讲述,不断延展话题
小时候我很难理解,大人为什么每晚七点会准时打开电视?
对我来讲,新闻联播简直和半小时后的天气预报一样枯燥。同样是新闻,“焦点访谈”就有意思多了!
浅切入,深挖掘,多角度,重思考。
博雅的“儿童新闻周刊”,有点像我们当年看的“焦点访谈”。它把一件时事像剥洋葱一样掰开揉碎了讲,层层递进,而且和老百姓的生活联系紧密。
只有这样看新闻,才能真正塑造孩子的视野和认知。
点击图片订阅周刊👇
一个人价值观成熟的表现,是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多维化,并能够从内心接纳不同观点的可能性。
就拿最近四位穿着奇特的外国游客勇闯故宫被劝离,这件事先来举个例。
网络上大多数是一边倒的骂贴,称其为“妖怪”,【少年版】博雅儿童新闻是怎么讲的呢?
它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例子来说明“穿对衣服”的重要,因为衣着打扮从来不是单纯的个人选择,和历史、文化、风俗相关,甚至象征着社会秩序。
但后面又从外国游客这样做的心理动机来分析,他们希望挑战主流,为少数群体发声。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选择故宫是成功的。
而多数和少数,也是相对的,是会随着时代而变化。
【儿童版】最近还有期关于小学关门潮,听完我瞳孔震惊。
原来黑龙江全省在2013-2022这十年间,有将近60%的小学都关门了!所以,以后上学不用那么卷了吗?
博雅留给孩子们一个问号。
和孩子们考学相关的,最近还有一个大新闻,英语教改来了!
新课本、新挑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家长的焦虑与期望呢?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语呢?
【少年版】里有深聊。
没听够?没关系!
后面不但还有更多试听,而且现在订阅2025年儿童版新刊的话,今年最后3个月的更新,就相当于免费送给孩子们听了。
别忘了还有限时早鸟价和半价抽奖哈!
点击图片订阅周刊👇
那,【儿童版】和【少年版】的区别在哪呢?
从时长差别也能看出来,主要是解读新闻的深度不同,所以对年龄和认知要求也不一样。
友情提醒同学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味拔高,搞得孩子听的半懂不懂就没必要了。
为了帮助处于年龄分界线的孩子们更好的选择,我再选取了几段,方便大家对比:
【儿童版】
【少年版】
【儿童版】
【少年版】
【少年版】
点击图片订阅周刊👇
<巩固练习>
区分事实和观点,做理智的主人
哎,要是如果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儿童新闻周刊听就好了,就不至于在学瑞典语时,经常犯这样一个迷糊。
在瑞典语里,“想”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在英文里却不用区分,都可以用“think”来表达。
1.如果在“想”之后接的是主观观点,用“tror”;
2.如果后面接的是客观事实,要用“tycker”。
比如我今天早晨起来看到队友有黑眼圈,像是没睡好的样子,我可以说:
1.我 tror 你很累。
2.我 tycker 你看起来很累。
因为在句1中,我通过一些线索看出队友累了,但这本质上还是一种主观猜测;而在句子2中,“看起来累”是一个客观事实。
如果你家孩子听着博雅新闻长大,以后学瑞典语应该没这烦恼。😅
区分事实和观点,是博雅儿童新闻的根本原则。
这样的理念不但编进了新闻讲述稿,也被设计成每期后面的练习题,从输入到输出手把手训练孩子学习分辨。
点击图片订阅周刊👇
<思辨输出>
开放式提问,激发思考和想象
从小被标准答案浇灌,现在又在信息茧房里关禁闭,我们太需要学会思考“自己的观点”。
记得15年前,我入学牛津的第一篇小论文拿了个“C”。
刚拿到成绩我特别诧异!觉得自己主流观点一个没落下,巨全面,巨到位,从句也用的巨上档次,怎么能拿“C”呢?
看到教授的评语,我突然懂了:
博雅每期儿童新闻周刊的最后,都会给孩子们留一道“开放式”的思考题,以此来撬动他们思辨输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点像当年上学时的小作文。
比如前面介绍的那期“诺贝尔奖”,留的思考题就是:
如果你能发明一个AI工具来帮助人类,你希望它能做什么呢?
小7的回答是......(前方预警,某些阿姨可能会觉得“粗鲁”😅)
这个话题给我们一家人茶余饭后,提供了很好的谈资!
比如我那吐不出象牙的队友,就跟了一句:“你该发明一个跟在你妈后面。”
反了反了。😅
“反珂学”名媛班
轻松如脱口秀,正经似Ted talk。
要深度有深度,要广度有广度。
博雅新闻脱口秀【少年版】早就有了,但【儿童版】真的蹲了好久。直到得知2025年就会新推出时,把我高兴坏了!
点击图片订阅周刊👇
这三年期间,我带小7帮大家和自己上过五六家的思辨课、读书课、口才课,也订阅和购买了很多成系列的科普书籍、杂志。
这些打着思辨的课程,无一例外要么过于模板化,要么话题过于老旧脱离现实。AI课启发不到孩子思维,直播课老师填鸭式教学,引导用力过度,或性价比又太低。书本杂志的话,又很难做到紧跟时事。
没有任何一种形式可以在趣味性、实时性、知识性、通俗性上做到完美平衡,让大人和孩子都觉得有趣、有格局、有谈资。
我家一般会在叫小孩起床的时候,问她要不要听儿童新闻?
她总是能一个鲤鱼打挺,骨碌一下就从床上爬起来。
还别说,这段夺眶而出的欢乐开场音乐,伴随着激情洋溢的画外音,完全不输我们当年的“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听新闻,涨新知!学习、探究、思考、分辨,有趣有料,有深度,有思考。给孩子们的新闻周刊——儿童版!”
我有很久没推荐新课。“给孩子的新闻周刊”,在我心里绝对属于刚需和闭眼入的存在。
紧跟时事、选题劲爆、内容有趣、三观巨正。聊着聊着,就把孩子对真实世界好奇心、探索欲和辨识力不经意给撩拨了!
不但拓展了国际视野,跨学科知识,养成正三观,更能让孩子学会理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可爱有趣的人。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我不期待小7以后成为名媛,但希望她谈吐之间有芬芳。
点击图片订阅周刊👇
完。
你诚挚的课代表,
小7妈
参考链接:
https://www.beeswedish.com/tycker-tanker-tror-think-swedish/
给孩子的新闻周刊
博雅小学堂出品的《给孩子的新闻周刊》是音频栏目,每期也有对应文稿。
一周更新四次,一年共220节音频;新闻内容涵盖商业、科技、国内、国际四大板块;可以按年龄分别订阅【儿童版】和【少年版】。
早鸟价一年刊只要¥439,两年刊更划算¥799,还有三个半价抽奖!
双年卡规格有取消计划,随时可能会下架,建议这么好的新闻课建议直接拍双年,省的后悔。
而且现在订阅可享价值219元的博雅小学堂会员专区半年畅听权限,这是官方都没有的赠品哦!
🎁半价抽奖:11月5日前,在文章下方留言【订单编号+下单理由】即可参与抽奖,随机抽取3位同学返半价。
关于售后
1. 下单后24小时发货
2. 课程收听流程:下载【博雅小学堂APP】,使用购买手机号登录,点击右下角【我的】,点击【我的课程-音频】收听。
3.购买时限内的已更新内容,永久收听。
点击图片订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