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阅读长文,看长视频的能力
我在之前的文章《人与人之间差距逐渐拉大的根本原因》中提到随着短视频的兴起,阅读的人越来越少,文字产业出版业没落,已是必然的趋势。
公众号包括许多知识平台的打开率都在逐渐下降,连马化腾都说最近两年要大力扶持视频号。
没办法,视频给人的刺激远比文字强烈,更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
短视频成瘾已经不单单是成年人,连五岁的小孩刷起来也是乐此不疲。
父母辈更甚,孩子放假让他们帮忙照顾,可千万别指望能有点正面的教育活动,比如,跟孩子做做游戏,教点知识或生活经验,穿针引线什么的。
他们一刻不停都是拿着手机在刷短视频。
一方面孩子越来越觉得跟老一辈没啥玩的,从而不愿意跟他们在一起,另一方面觉得大人都那么喜欢刷手机,也会逐渐沉迷。
父辈们的精神世界太空虚,刷视频看直播打发无聊,无可厚非。
小孩还是需要控制一下,我一般都会限定时间,或者让他把看过的视频转述一遍。
除了短视频,我最近也在反思自己,有时候喜欢看一些特别简短的文字,比方说微博,或者看一些名言警句。
因为短,给我的感觉就是能够快速看完,快速地知道结果,快速地收获知识,让认知闭合。
而超过3000字的文章,阅读起来内心就会很有压力,同样,超过20分钟的视频,就会非常抵触。
这是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尤其是碎片化信息,很容易遮蔽人们的思考能力。
阅读长文的能力,尤其是一字不差地阅读,进一步达到,写长文的能力,写长篇巨著的能力,都是超越普通人的关键。
第二,做记录,每日反思的能力
今天要说的每日反思,并不是指专门固定个时间写反思日记,虽然这个也很必要,但更重要的是随时随地做记录的意识和习惯。
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flomo笔记,从10月份开始,没有一天是空白的,最多的时候记录了20多条想法,我所有的文章,都来自大脑的想法闪现。
人的大脑每天会闪现几十万个念头,但凡你能捕捉到几个,就会有极大的收益。
闪念是灵感的源泉,无论是生活、职场、写作还是为人处世。
如何捕捉?
首先你要有觉知力,监控大脑的想法,其次就是要有随时随地记录的习惯。
无论何时何地,有想法立刻记录下来。
比如你正在开车,突然脑子闪出一个想法,就立马停到路边,用手机语音记录下来。
关于如何修炼觉知力、元认知,很多人都听说过冥想或正念,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排除大脑的一切想法和杂念。
有人能轻松冥想半个多小时,但我觉得十分困难。
于是独创了一种“反冥想”思维游戏:
冥想的时候,不以最终能够全身心专注呼吸为目的,而是以此为诱饵,捕捉大脑蹦出的想法和念头。
比如你专注呼吸十秒不到,大脑开始跑火车,一会想到下午要见谁谁谁,一会想到前天看的专栏有个有趣的细节,又想到如何帮孩子在暑假提升数学的办法……
这些杂念其实都是很好的素材,觉知到之后,立马用语音转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想起这件事,自己在担忧什么?顾虑什么?
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帮你清空大脑尽快进入正念状态;另一方面也确实能在这些闪念中发现很多启发和智慧。
第三,模仿、迁移、转述、融合的能力
世界上99.99%的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排列组合。
同样99.99%的创新都不是无中生有闭门造车。
关键是你会不会模仿?无论是写作,还是拍视频,还是在公司做汇报,做演讲?
能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这就超越了大部分人。
很多人觉得模仿就是抄袭、就是洗稿,这是非常可耻!那是你道德感太强了,建议昨天的文章复习下。
如果你只能100%的照抄,那最好留在笔记里,不要拿出来。
董宇辉也说过:其实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但我就是会转述。
郭德纲说,相声其实就是一门手艺,跟炸油条的一样。
很多作家大佬前期都是这么起来的,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你转述得多了,就会演化出自己的原创。
我最早读过一本毛泽东诗词集:其中有几首他年少时写的诗,也是模仿的,比如这一首: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原作是日本和尚月性的: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
人间到处有青山。
虽然只改了原创的两个字,但这成了他后来创作出更高水平诗词的基石。
用自己的语言转述,看似简单,但恰恰是非常关键,也是非常难的。
很多人都是先从改写一两个字,后来能改一句话,再后来一大段,后来整篇文章。
你能把整篇文章,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就说明你对这篇文章吃透了,你不但理解了内涵,还看透了结构。
我在微博上关注的一位大佬,每年只读两三本书,但每一本他都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语言再写一遍。
你能转述的越多,你引经据典,创作融合能力就会越丰富,你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
最近几篇受欢迎的文章如下: